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画家
3  4  
PDF 版
· 曾先国绘画源流及预期
· 国画风景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曾先国绘画源流及预期
■吴 杨
  ■吴 杨

  一

  去年岁末我到青岛画院采访曾先国,在那座环境优雅的小楼里促膝长谈,此时距他率队远赴湘西凤凰县写生已逾数月,发现他依旧沉浸在此次采风所感受的愉悦中、所收获的成果中而喜不自禁。

  曾先国擅长临摹古画。他沉静安详,做画一丝不苟,特能坐得住。1982年有机会求学浙美,实属偶然,却打开了必定要成名成家的大门。他走进了浙美的课堂。很多人都进去过,却不知要干什么。他却是有备而来,如饥似渴,在导师的指导下临摹《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导师有童中焘、孔仲起等人。陆俨少先生也亲自为他们这个班授课。中国画的历史渊源,百代传承,犹如西湖景色般,美不胜收。一处处景点构成西湖特质。一个个大师推动、演绎了中国画的历史进程。光有景点也不行,也得有一湖碧波。正是庞大的画家群体烘托并产生着大师。临摹《溪山行旅图》,体会中国画传统,在精神理念上切实感受和亲近丰厚的绘画成果,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往哪去?这就是曾先国在浙美要解决的课题。他是他们那个班的班长。毕业作品《幽境》参加浙江中国画展,并作为唯一被选送的作品赴美国旧金山展出。他的临摹作品更受到导师们的一致好评,归于浙美的收藏体系,为校方永久收藏。

  一个好画家不能没有机遇。曾先国是如此地看重求学浙美,包括他的绘画语言、基本风格,无不得益于浙美的滋养。一个好画家更需要才华和干劲。曾先国成名较早,32岁出任淄博市美协主席,随后当选山东省美协副主席,37岁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数十年来,淄博地区的美术创作及氛围日见浓厚,与曾先国等人的努力与早期推动分不开。他沉稳低调,不事声张。而内在却火样情怀,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事业感,总要想法再向前一步,再努力一把,一年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名气大了机会也多,应邀参加国家的大型展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随团出国考察学习,走红当代山水画坛。忙天忙地,难有大块时间临摹大师名篇,暂且将这一爱好放放,而更侧重于写生,通过写生激发创作灵感,摸索和积累新的绘画语符。

  随团外出,应邀参加各种大型采风活动往往来去匆匆,浮光掠影,难以尽兴。自前年开始,曾先国与画院同事决定自行组织采风,每年外出一两次,把该去的地方作个安排、计划,陆续走下来。把采风变作课堂,带着习画中的问题前去找答案,力求时间充裕,有所收获。去年10月,他们选点湘西凤凰县,画院集体组织,由曾先国带队,一行10人,历时10天,实地画水乡。

  凤凰那个地方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小桥流水,如诗如画,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古民居千姿百态,非常入画。一条沱河从古镇流过,河面上全是桥,各种各样的造型,每座都不一样。河两岸全是房屋,古色古香。随便取一个角度看去,都是一幅绝妙的水墨风景画,特别漂亮入画,适合水墨表现。小桥、树木、古民居,曲线、穿插、氤氲朦胧,举目望去,全是笔墨符号,绘画元素,搬到纸上就是画。联想古今名家,大师巨匠,不都曾流连于美景而忘情,迁想于尺幅而妙得吗?美景如画,秀色可餐。在凤凰的日子里曾先国废寝忘食,争分夺秒,从早到晚外出画写生,带瓶矿泉水以及面包之类的小食品,聊以充饥。每天画到夜幕降临才罢休。他给自己定个任务:每天必须画3张,9天时间画了35张。直接对景写生,一次成稿,不再作后期加工。如此尝试,在他还是第一次。

  采风归来,他携这批作品在青岛、济南、淄博等地举办小型巡回展,反响出乎意料地好。画面清脱,格调高雅,形式新颖多变,节奏明快畅舒,洋溢着浓郁的笔墨韵味,显示出全新的语境追求,将已有的积累同自然本真再行嫁接,借物咏志,灵感飞扬,一派松灵明快。好友、同事为之惊叹,呀呀,现场写生画得这么精,用毛笔对景写生画得这么精彩,真是出乎意料。一位藏家看过展览后坚持要全部买断,做一个系列收藏。在家乡淄博,朋友们更是为之高兴,感到耳目一新,感到和过去的风格迥然不同,更加有理由对先国寄于厚望。浙美也有老同学看过这批作品,亦连声称赞,画得很棒,画得好,要他再画一批,到杭州办个展。

  这样,曾先国在特定阶段,在湘西凤凰经历了一次集训,颇有收获。看似偶然所得,实则必然收获,没有平时的积累,不会有瞬间突变。曾先国的成功在于他的清醒、自觉,目标远大,从不满足于已有成绩,不断地有所总结、提高、突破,由小变而转成大变,由渐进而实现飞跃。艺无止境。贵在自省、自励、自觉,始终保持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活力与冲动,保持危机意识,具有难能可贵的清醒。在功成名就颇受追捧之时,他作文《砚边随想》,提出问题“今后的路如何走、如何把握自己、如何从程式化的技法和审美惰性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而不断地区别他人、区别自己,这成为我日思夜想的问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曾先国绘画立足传统,走南北兼容之路,以创新的理念贯彻始终。创新需要有方法、途径。当找不到方法时就找问题,问题找到了,方法自然就有了。问题是符号、程式。没有不行,需要借此确立自己的绘画风格。而一旦落入程式化,不断地自我重复,也便扼杀了绘画应有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止步不前。方法是深入生活,坚持写生,向千变万化的大自然要灵感。他提醒自己“必须付出更多、更艰苦的努力,不为符号所困,必须从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中获取艺术营养和创作灵感,进而去创造新的笔墨,即‘笔墨当随时代’”。

  二

  这样,曾先国绘画便显示出充分的特质及预期,不断地给人以惊喜,每隔一两年总会有所变化,一段时间过后,朋友们总能欣喜地看到他的新作又变了,愈发古朴耐看,笔墨考究,文气十足。

  接续传承,推陈出新。品读曾画,不难感到其文脉清晰,根底扎实,努力吸收传统精华,推陈出新为我所用。进修浙美实现了眼界上的高瞻远瞩及实践上的专心致志。在校期间大量阅读原作,潜心临摹范本,强化基础训练。体会传统绘画之精髓,须从临摹入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不是在传统的外围瞎转悠,眼高手低。他临摹了范宽、李成、董然、巨然的作品,力求掌握《溪山行旅图》等范本所确立的山水法则,做到古为今用。这方面的爱好和能力给了他足够的底气,恰与写生能力相呼应,由传统到生活,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他的画取向于满构图,大山水,群峰耸峙,扑面而来,却又满而不塞,法臻上乘,各种元素的巧妙穿插,井然有序,显示出极高的笔墨造诣。一年一个台阶地稳步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不断地加进新的体会,实现新的尝试,既有古色古香之传统意趣,亦不乏现代审美要求下的视觉效果,彩墨渗融,行笔俊逸。

  南北兼擅,浑厚华滋。曾先国初学李可染、白雪石。进修浙美之后侧重研究陆俨少等人的作品。陆先生给他们上课,从头到尾就是画,可以从一棵树下笔,也可以由一块石头下笔,也可以从中间向四面画开去,随心所欲,炉火纯青,以书写运笔,灵动洒脱,看他作画纯乎享受,太完美了。北方画家复笔积墨干裂秋风,画面雄浑有余而灵动不足。南方画家用笔率性而为,润含春雨,纵然秀美也有流于轻佻之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异同已经说得很多了。也许正是有所异同充分显示着中国画的多种可能性,风格多样性。曾先国极其珍惜浙美的机遇,认为若无进修浙美,难有今日成就。他崇拜李可染,也倾心陆俨少,追求南北结合型的画风。他的画清雅通透,亮点显著,每一笔都

  力求精致秀美,恰到好处,具有显著的包容性。构图大势廓开,雄沉浑厚。笔性精美考究,意味十足,更像出自南方画家之手。他长于画面的氛围渲染,皴擦有序,氤氲滋润,云蒸雾罩般一团仙气。他擅长使用西画色彩,借鉴西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加强光的运用,让画面亮起来,更加立体,层次更加丰富,叠加更显秩序,有条不紊,层层推开,其重重叠叠何止“三远”,而无论画面构成多么博杂、罗织、原素众多,总能被他收拾的一派巧整,足见其深思熟虑,画在心中。

  端庄秀美,势大力沉。作为北方画家,曾先国需要面对大山大水,崂山、泰山。他也热衷和擅长于大构图、大格局,越大越能发挥,通过画大画激发创作冲动,开凿笔墨潜能。崂山是道家胜地,景点众多,上九水、下九水,大瀑布、深水潭,堪称九曲十八盘,拐一个弯就是一处风景。到处都是题字,都是大石头。怪石嶙峋是崂山的一大特色,可一块块石头往宣纸上一放画面就碎了。山势跌宕,泉水绕梁,古柏苍松,云雾缭绕,海天一色——所有上述特征,能否收入一幅画卷?画崂山的人不在少数,谁能画出一幅崂山全景图?至少要把最美的部分画出来。曾先国创作的《崂山九水胜境图》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第三会议室。他曾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长流》。又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天安门城楼收藏陈列。《蒿山翠秀》随“神舟六号”遨游太空,并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寂静的山庄》、《古原夕照》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以这些大作记录、表达着每一时期的习画心得,种种收获。通过对画面的宏观把握,对笔墨的深入理解,逐渐形成曾先国绘画之今日面貌,并不断指向明天的宽广和深入,画家本人也由此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一笔笔耐心画下去。大画势大力沉也使小幅得到滋润、强化,常常朋友们翻看印刷品说,这是张大画吧?一看原作却是小幅,端庄秀美,小中见大。

  色墨互动,精益求精。曾先国绘画具有亦工亦写,南北兼擅,融古开今,及色墨互动等特质,吸取种种绘画元素,运用各种表现技法,将画面经营的浑莽苍苍,冥然空明。创作中,他侧重水墨表现,以体现笔墨精神为主,同时倾心于青绿山水的厚重感和丰富性,适度嫁接,色墨互动,集青绿山水之庄重典雅与传统水墨之神韵灵动于一体,青绿中不失笔墨感,神韵里富有表现性,具有极高的难度也因而愈显丰富耐看。他将皴法演绎到某种极致,以此穿缀其他绘画元素,使之融为一体,广博而不失秩序。通过拉大笔墨层次尤其黑白间的距离,为设色做好铺垫。在用色上,除中国画的植物色外,尝试使用英国水彩,以增强画面的明亮度,避免传统染料的不透明性遮盖笔墨效果。使作品趋向色墨交融,空灵酣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亲近自然,爱我家园。前文中提到的凤凰写生,是一批纯水墨,不事雕凿,清新素淡,正是曾氏画笔下的新亮点、新品类,他还会守住这一亮点作深入开垦,发扬光大。清新正是对自然、对家园的钟爱与守护。曾先国作画力求不重复他人,亦不重复自己,力避雷同,每张构图都不一样,每张画都是新的,力求富有变化和新意在里面。山峰俊秀似有仙人居住,牧童归来又分明天上人间。夹叶树,茅草屋,小溪水,石板路,种种优雅朴拙,令人难捺神往,画家在其间寄寓着真挚的咏叹与关切。崂山及齐鲁大地,祖国的山川大地赐予他丰厚的精神滋养与艺术想象。当然,画家本身的秉性与气度要同外界的给予相一致。我曾感慨山东怎么在今天就不出大画家了呢?一个文人若过于热衷功名利禄,漂泊于书画市场的喧嚣热闹中,作品上的修为必定大打折扣。难得曾先国极具定力,一贯清醒并自我鞭策,始终不渝地坚守艺术上的既定方向。他说,市场这一关很难过,只有闯过去,艺术上才能有所发展,才能继续往前走。他写道,“每每看到自己以前的作品,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时时伴随左右,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无所适从,苦闷至极——这种无形的压力也在时刻提醒自己,必须付出更多更艰苦的努力,倾注更大更执着的热情,才能有所进取。”曾先国断言,没有激情,画不好画。而激情来自于对自然、对生活的由衷热爱。只要他人在青岛,周末经常去崂山写生,一个人很安静,坐下来铺开纸,一笔笔地画下去,心中油然而生快感。

  三

  曾先国于2002年调入青岛画院,任职副院长,因此而拥有崂山。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温润,对他的画风显然不无禆益。有了这一支点与机遇,也便有了更多的自信与激励,促使他开阔视野,加快步伐,走向全国,在国家级团队中求得鞭策,不断地有所发现、发展、提高。

  曾先国先有淄博而后青岛,以“曾家皴”享誉画坛。朋友们关注他,不仅因为他画得好,悟性极高,笔墨老到,更因为他始终保持清醒,自我激励,始终在挑战自我中获得新的突破,展示新的预期,潜意识中具有极高的目标意识,并以此带动创作,力求每年都能有所进步。每隔一两年,朋友们都能从他的新作中看到一分惊喜。

  他擅于抓住机遇甚至创作机遇。前者如1982年进入浙美;后者如策划“彩墨青岛——当代名家画崂山”。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氛围加速习画进程,尽快实现质变。西方社会流行一句名言:弱者以思想控制行为,强者以行为控制思想。把自己逼到某种境地,从而激发能量。

  崂山之外,他更采风于全国各地,黄山、华山、青城山。2005年深秋,他和画院同事到内蒙、贵州、宁夏等地采风,感受西部风情,为胡杨林所震撼。自己租辆车,几个人轮流开,驱车一千多公里,专为采风胡杨林。一进贺兰山里出不来了,车陷进沙里了,手机一点信号没有,只好派一位学生步行出山求救。清晨进山,直到深夜12点才脱离险境,吃上晚饭。人生有这般体验挺好,有这么段经历也难得,从早到晚围绕一辆车,恨不能抬起来走。天寒地冻衣着单薄,在紧张地抢险中并不觉着冷。人生因富有挑战性而丰富多彩。越是艰辛倍尝,危险关头,内心越是被一种日益高涨的激情所充实着,由困顿中休会幸福。作画也是这样,把自己逼到悬崖上,要么知难而进,精益求精;要么一知半解,中途而废。

  在经历自救抢险的过程,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见到胡杨林,此刻的心情难以言表,真想扯着嗓子欢呼,太棒了!只有大自然方能创造出这般神奇之物,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即使倒了也一千年不朽,枯木依旧铁铮铮。环境越是恶劣,生命力越是顽强。它要生存,根须必须深深地扎入沙土中。做人、作画又何尝不应如此呢?要有一种狠劲、拼劲,才能在有形或无形的竞争中胜出。贺兰山中气温很低,日照却很长。太阳早晨4点出山,晚上9时落下,阳光辉映胡杨林,它在这段时间里尽情享受阳光。人生也是这样,也要追赶时光,方能有所作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2 曾先国绘画源流及预期 ■吴 杨 2007-8-4 美术报000222007-08-0400019;美术报000222007-08-04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