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画家
3  4  
PDF 版
· 大场景·大制作·大气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场景·大制作·大气魄
  《长征丰碑——会宁三军大会师》是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一件颇具个性与新意的作品。据作者张立奎介绍:这幅画从构思到完成近两年的时间,他曾到实地考察、写生6个多月,在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军博收集、翻拍图片资料近千张。在考察的日子里,他画了近百幅的速写,还结识了一些当年参加、见证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历史瞬间的老红军和老百姓,对会宁三军大会师有了更真切、深入的感受和体验。第一稿作于2006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展出发表后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但张立奎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觉得这幅作品还有发挥的空间,于是意犹未尽地画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第二稿。经过调整后,他把尺幅增致高2.5米、长10米,构图变得更加开阔,人物的数量和组合更加丰富,形态的塑造和笔墨的表达更显完备,从大场景、大制作、大气魄三个方面,显示了作者在革命历史画创作上的实力和抱负。

  一、大场景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力。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来建构革命历史画,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产生过许多优秀的作品。红军会师的题材并不鲜见,如国画有李宝林、周顺凯的《大会师》,油画有蔡亮、张自巍的《红军主力会师》,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是举目公认的。因此,张立奎选择这样的题材,除了自信之外,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吸收了前辈作品中的精髓和经验,突出了自己的特点和长项。在构图中注重气氛的渲染,摈弃了环境的因素,用大量的人物组合与重叠构成画面主体,用人流的动感与势态来营造宏大的气象。由于摆脱了现实环境的束缚,国画构图的空灵及自由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开大合的虚实对比和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以一种相对极致的方式,产生了视觉上的陌生感与鲜活性。使这种大场景的组织构成超越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更具容量和冲击力。

  二、大制作所传达的艺术追求。对于热爱绘画的人来说,画出一幅能够流传久远的鸿篇巨制,是大多数人的理想和目标。因为,一幅综合性的大画,能够体现你多年磨练的技艺,承载你的智慧和学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特长和潜能。诚然,画不是越大越好,人也不是越多越好。但是,在题材需要时,敢于正面切入主题,用一种实在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大画,也是需要充分的技术准备和魄力胆识的。张立奎的选择是勇敢的,他选择了一个有难度的、必须有超越性的题材来圆他的大画之梦,出力不讨好的风险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这幅画中,张立奎画了260多个人物,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形象储备,显示了自己掌控大制作的能力和气魄。这样大的画面,这样多的人物,既要保持画面的气脉贯通,又要显得人物生动,有历史感,有艺术性,这对画家来说是个大挑战。为此,张立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去准备、考察、体验。近年来,张立奎的《民工》系列颇受美术界关注,那些造型准“狠”的肖像作品,笔法泼辣、潇洒,趣味特征都令人回味,显示出不俗的笔墨功力和造型能力。在这幅大制作中,他的造势、掌控和组织画面的才能被激发了出来。他将处理单个形象的经验扩展延伸开来,运用到组合人物的塑造中,写意的笔法通过排列和取势,保持外轮廓的完整性、生动性和动荡感。穿插其间虚晃的人物,恰当地增强了画面的动势和空灵,解决了虚实关系,也使画面有了别样的视觉效果和现代意味。饱满的情绪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外化得到充分的释放,具有强烈的表现意味,解决了写意与写实的矛盾。在制作与处理的过程中,张立奎在努力挖掘人物的可信度与深度的同时,笔墨以一种松弛、灵动、抒情的形态呈现出来,有一气呵成的雄阔霸悍之气,体现了作者成熟而有个性的面貌。

  三、大气魄所产生的精神感染力。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选择这样一个情节来表现长征,特殊意义不言自明。作者的立意并不在纪实,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时刻也不是作者追求的目标。张立奎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也就是人在挫折面前所具有的信念力量和不屈勇气。所以,他以浪漫的手法,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通过会师的情节和喧嚣而热闹的人群传达、发散给观众。作品中气势如虹、漫天飞舞的军旗,象征着一种宏大的精神召唤,密集的人流象征着革命的洪流会不断壮大,预示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即将到来。这种大容量与大画面的结合,彰显出作者的大气魄。对于长征精神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6 大场景·大制作·大气魄 2007-8-4 48256DEA008181F548257328002900C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