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油画
3  4  
PDF 版
· 独一无二的培根
· 劫匪光天化日掳走大师画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独一无二的培根
□王国伟
  真正的画家不是按照事物实际存在的样子来画它们,而是根据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来画它们。——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6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成长于英国,严重的哮喘病阻碍了其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1927年培根离家在柏林呆了8周,而后,培根前往巴黎,参观了美术馆,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9年,他回到伦敦,在画室里用了二三年的时间使自己成为了所谓“二流的装饰画家”,同时,不断实验水彩画与素描。他的地毯设计和早期绘画、水彩,稍具立体主义的风格;不久他又受到上世纪20年代末毕加索的生物形体的影响,作品更加有机而怪异,更具超现实主义的特色,不过一直都默默无闻。1943年-1944年,由于哮喘病而不能服军役,培根转向了专业的绘画活动,并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艺术生涯。

  1944年培根完成了他的第一幅成熟的作品——以基督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该作品以三联画形式构成,画面分置,各有一个生物躁伏于方盒形的阴影中,而背景中生动的橙色代表着复仇女神的影像,置于《基督受难图》的底部,其形令人惊惧。其后在1945年的作品《风景中的人物》和1946年的《绘画》中,对人体形象的表达更为直接——极具进攻性,变形古怪,令人惶恐。培根处理的仍是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隔离、痛苦的存在意识,并将其逐步推至比迪比费更远的精神苦恼上去。培根作品中的精神恐慌在冲击力上既是情节剧般的,又是心理上的,常常看似直接来源自二战后灾难性新闻报道和集中营、大屠杀的视觉描述,带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危机感和一种想像中的模糊动感。培根用一种当代预言家式的狂暴与创新,陈述战后欧洲的绝望。他的大量形象以各色照片为基础,一幅画中混合了许多完全不同类型的元素——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剧照、运动中的动物照片等。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为本,改画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变体画作品,这些生动而有力的变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统治变为恶魔的形象。受早期新闻胶片的影响、迈布里奇的运动研究、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及直接引用希特勒及其党徒的新闻照片,创造了一种半真半幻的世界,一种公众的恐怖与个人的恶梦。然而,用培根自己的话说,无论这些作品看上去如何复杂、神秘,其目的在于去“诱捕真实”,营造一种尽可能强烈的紧张感,却不陷入幻想之中。它们通常尺寸较大,表现之铺陈壮丽,其用色与笔触让人想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提香的作品。凭借绘画作品的独创性和有力的风格,培根声名鹊起。

  培根喜欢畸形和病态的主题,最擅长运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笔触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并根据自己内心的幻象和痛苦,运用漩涡式样的笔触,表现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动物画出来的,他向人们展现了命运被遮盖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个人的孤独和苦恼成了他最喜欢表现的主题。他的画面上往往出现的是一个可怖的、痉挛的、孤寂或挣扎的肉体,一个难以名状的“食尸鬼”或是一个咆哮着的恶魔,它或坐或站在一个幽闭着的阴森的空间中,很像一个阴暗的单人牢房。这些怪诞的变了形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痛苦和紧张的情绪震撼了西方画坛,也使培根作为揭示人类生存困境的艺术大师蜚声大西洋两岸。

  培根的作品大都是即兴的,他的想象力在他的《基督受难图》三联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他的《基督受难图》中,肉体被随意地拉扯成各种形状。据他自己说,他所要塑造的是一个痛苦和恐怖的世界,是要画出巨头和掌权者的孤寂。  

  1954-1961年是培根艺术的新阶段,他开始发展一种变形程度稍低的风格,更直接地基于当时的生活,有时是其特定的朋友、熟人。至1957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都绘在深蓝的背景上,新鲜的颜色被小心翼翼地涂抹于被弄污的背景之上。这一特殊技术有时给形体以一种非实体的、鬼魅般的形象。50年代晚期至60年代初,受到凡高的影响,培根的作品开始走出“黑暗”进入“光明”,并开始绘制一些凡高作品的变体,如《路上的画家》。当然,培根作品中与实物等大的形体、作画时的狂暴的笔触,都与凡高的小型绘画有明显区别。 1961年以后培根的晚期风格成型。晚期的作品有这样一种倾向:表现强光照射下的单个人体(常为男性),站或坐于一个幽闭恐怖的无窗的室内。培根还经常画他自己及好友的小型头像作品,有时这些画结合成三联画的形式,如《三张头像习作》,同一个头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描绘。 与早年对存在诸形的变化不同,培根晚期的作品主要包括他所认识的特定的人的画像,由此也更密切地与他的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其绘画素材不是来自活人,而是出自记忆与照片。培根发现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他能更轻松地以粗暴之力为画面带来紧张之感。为了脱离传统的绘画程序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培根开始采取随机方法——往画布上甩溅上一抹颜料,将其视为一种与他所喜好的赌博近似的冒险行为。

  就培根绘画的特殊技法而言,他喜欢利用画笔和颜料的效果,使之沉浸到画布的编织纹理中去。这和他偶然发现的许多方法一样,源于他用光了材料后而不得不在已画过的画布的反面作画。培根从来不使用上光剂,而喜欢在数年后用玻璃将画面保护起来,同时增加画面影象模糊后的效果。培根在作画时还经常直接用手指上色或用海绵、碎布片涂抹、修改画面,有时甚至加以沙子以试验表面的变化效果。他经常选用书里的人作为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使之成为激发自己的想象,寻求更新、更令人惊讶的绘画机会。

  培根阅读广泛,思想独立,其作品作为战后描绘人类形体的力作,在英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弗朗西斯·培根或许是战后欧洲最具个人色彩、最强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艺术家。他在抽象风格为主导的时代,以人的形体作为创作的对象,并且也是首批公开的描绘同性恋主题的艺术家之一。培根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其作品在他1996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去世后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约翰·拉塞尔对培根有恰如其分的描述:“他从来不把自己钉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一所学校、一个家、 一个办公室、一个职业、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个国家……他老是终止他通常给人们的形象感觉:他是大自然万物中不可分类的一个。” 培根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不注意社会的准则和禁忌,“远离这一切,达到了否定或违反的惊人程度”。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他的存在完全是个人的。他并不忠诚于油画颜料的传统性质,作画笔法草率,却具有精湛的技巧,他对于一张平庸的彩色照片与一张名画的态度无太大差别,按照他的观点,“每一形象在潜在意义上与所有的形象相等”。 他让自己的想象力在画面上驰聘,白日梦的基调屡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冥想的冲动中不停地创造着。培根以他独一无二的个性确立了他独一无二的画面形象,培根就是培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油画 00037 独一无二的培根 □王国伟 2007-8-11 48256DEA008181F54825730800070AB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