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0后的印象,已有许多华而不实的形容。然而,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对80后的不认同,源自于他们身体中埋藏着的复杂的历史痕迹;源自于60、70们他们依然背负的太过沉重的岁月枷锁。人们爱年轻的80后,爱到始终将他们视作长不大的孩子,却从未试着了解他们多变表情背后隐秘的躁动和孤独。事实上,在试图了解这一社会最新鲜的血液的同时,80后们也在表达自己。在7月28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的“345°上海新锐艺术大展”中的年轻艺术家和策展人们正在做这样的努力。其中,“345°”意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的惊蛰时分,一个恰当而富有活力的比喻。
展览的开幕酒会人声嘈杂,看来关注艺术后浪的人为数不少。加之多伦美术馆独特的空间布置,使得展出作品的明丽和个人化更为引人注目。不知是否因为参展的女画家居多,放在显眼处的几幅作品都显得脂粉气十足:二维而卡通的造型特色,眼花缭乱下的内容不外乎是首饰、花蝶、面膜、玩具等现代生活中微妙的细节。宝贝们的幸福生活——“富有想象力”的美誉下难免有些浮光掠影。然而80后的态度也由此显现:不思考并不是贬义词,相反这是坦率而真诚的表达方式:“我这样长大,也这样生活,没有无病呻吟。”当然,卡通造型所展现的无深度日常生活是一种,也不乏挖掘现代生活背后焦虑的作品,如一组题为《手机凶猛》雕塑,被手机吞没了的现代人在无尽的讯息中或手舞足蹈,或痛苦挣扎,百态尽显。再如《幻境》系列,画面风格或借鉴中国青绿山水,或借鉴日本浮世绘,但古典氛围中却是交通红绿灯、汽车、游船……在寻归古典的幻境中仍然无法逃离无所不在的现代躁动。除了对斑斓的现代生活之物的刻画,也有对人物的描画,却不再显现快乐的氛围,趴在天鹅绒中轻伤累累的男孩、面容惆怅的怀孕裸女,一副“甜到发腻”的景象让人不尽哑然。
另外,注重材质运用的广泛多样也是该展的一大特点,瓷面绘画、牛皮装置、建筑模型材料、玻璃、填充材料,丰富的技法所展现出的无非是浮躁突进的社会节奏、隐秘封闭的个人生活以及对追溯古典的渴望和怀疑;也涉及一些无关痛痒的社会主题;再或者就是些纯粹的形式符号和视觉构成。用策展人武树的话来说就是:“这次展览无法用统一的风格来概括,新锐艺术家是一个群体,但我们更尊重个体,追求多元、开放、独立的创作局面。当然,对于‘新锐’的诠释,我们希望逐步整理出一条线路,使其更为宽泛。”
总的来说,如大多数新锐艺术展一样,“345°”的参展艺术家们在技法上大多稍嫌稚嫩,继承、模仿大于开创。然而在反映乃至思考80后的生存现状方面,却非常恰当地应和了最早提出“独生一代”的北京策展人赵树林和黄岩的艺术观念:几乎没有集体记忆,只有个人记忆。彼此隔绝的“独生一代”们,目光长久地停留在自我符号与生活细节上。快乐面孔下努力表达的不同于60后的社会现实主义、70后的个人心理世界所宣泄的集体反思。80后们与战争创伤离得有些远,而未来由未可知,只有一些虚无的痛苦和隐约的忧虑,略微思考又转而狂欢。
当然,作为挖掘和推进本土化当代艺术力量的多伦现代美术馆之启动展而言,这次展览在规模、质量尚无法与国外同类展览相比。毕竟市场环境、艺术家成长都尚在摸索当中。但他们在将80后新锐势力推向合理的市场运作模式上,做了极为有益的开拓性探索。新成立的上海多伦当代艺术中心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在一批未经市场炒作又具相当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身上,并用自己的学术平台,把具有艺术品市场投资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推荐给市场化运作的画廊经营。这于画家专注艺术创作、艺术市场良性运转无疑都有积极意义。如武树所言:“年轻艺术家身上存在的无可估量的发展可能性,新人具有冲击现存艺术体系,甚至激活整个艺术市场的潜力。他们充满了锐气,我们希望多伦也能不断否定自己,在怀疑中成长,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通途。”
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出名早、进入艺术市场快,在美术史上从未出现过。如何顺应这一潮流,并在新形势下把握方向、正确引导,以至不损伤艺术创作与市场本身,这些思考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成熟。或许80后并不仅仅有轻狂,至少年轻的他们正兴致盎然地做着用艺术记载社会记忆、让市场走向成熟健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