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评论
3  4  
PDF 版
· 虚构的直觉
· 美协的历史重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虚构的直觉
关于储燕作品“物非物之容器系列”
■矫 健
  由10多幅近一人高的图像构成的系列作品,如幻觉般的风光背景前耸立着巨大模糊的黑色“建筑”,那是依稀可辨的日常器皿。这些画面晦涩灰暗仿佛梦魇,那器皿充满天地堵塞着空间,带着巨大的压抑感扑面而来,不由分说直击观众的视觉穴位。继而,这巨大的黑色图景却慢慢地展现出一丝梦幻和迷离,似乎还在挑弄着人们的情绪。就这样,一种难以表述的微妙感觉在意识深层扩散开来……储燕的作品“物非物之容器系列”以这样一种模糊却强烈的影像呈现在人们面前,令人陷入其虚幻空间的陷阱,瞬间失语。

  那些“容器”似乎是些餐具、盛器以及看似不经意却是精心挑选的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器皿,这些处在人们意识“真空”里的“东西”被从现实世界的功用以及被过滤了的人们的意识中抽离出来,在储燕的作品中,它们俨然是宏伟的纪念碑,是占据天地的伟大主宰,是她设置在观众与浑融连绵的山水之间的屏障。当那种由于不经意而被遗忘了的物件被辨认出来的时候,心中的某些经验空间以及相关的意识被点亮了,从前景堵塞的刻意处理上看,似乎储燕对这些物件的态度是非褒义的,然而那种充满画面的、弥漫的银盐趣味及其在现代背景下格外显著的其材质自身夹带的怀旧风韵,却又无法掩盖那种浑然一体的自然趣味。另外,不管渺小的容器还是巨大的建筑,它们都是人工产物,这和古趣的风景形成一种对照或者说呼应。也许这前后两个关联就是储燕所隐喻的现实世界以及与之平行的精神世界的矛盾。

  关于“物非物系列”的解释和创作动机,储燕有她自己的解释,她在短文《虚构空间里的真实》谈“物非物之工具系列”创作时所说:“‘物非物’。‘物’这里是指工具,有其物性,诗性。‘非物’指所处的机器社会里,用偏执的摄点和黑白胶片让观者在开篇里的提问似是而非。而这种工具的诗性和机器的复制性被糅合在这次的展览里,也成为另一道想象的真实空间里的虚构。”或许储燕企图以思辩的方式诠释她的作品,同时也看得出,储燕试图在她的作品中通过着意控制的黑白影调以及虚构的时空关系来渗透理性的思考。不过,在我看来她的作品如此感性,与其说这套作品是出于逻辑的目的,我倒更倾向于相信她是以一种基于直觉的方式感知并同样以其本能的意志促使她完成了这套作品。这种直觉的力量也可以解释储燕的作品具有高视觉强度且发人深思。通常对于观念摄影作品我们的第一时间是期望了解其背景与动机,并由此推导出作品的学术“深意”,但这可能往往是默认以文字形式的叙述来解读作品时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视觉作品中最最难以描述的部分恰恰是以直觉的形式保留和传递的。所以倒推回去,以直觉造就的视觉作品更加符合视觉艺术的本来规律,也更能携带和散发它自身的超越理性的能量。

  储燕曾经尝试了将稍稍脱焦的风景的影像背投在屏幕上,也尝试了数码影像打印输出作为“远景”,与前景的实体“容器”巧妙结合在这虚构的统一空间中,而最终的影像仍然是用传统大画幅照相机一次拍摄、传统银盐乳剂胶片以及手工冲洗获得的。在最后的制作中刻意保留了银盐颗粒的趣味和银盐乳剂影像特有的连续低沉的影调,使得观众对这个现实不存在的空间关系的怀疑减到最小,至今也没有观众提出这个空间关系的事实格外可疑。储燕隐藏这个虚拟结构的用意大概就在于暗合“物非物系列”解释所指“物”及现实环境的显、隐双重特性。

  我认为储燕的“物非物系列”哲学式命题的设立,会使观看者陷入被动思辩的困境,反而成为直觉观看感性解读的障碍。尽管如此,这些强烈的影像仍然可以直接击中观看者。储燕用她的作品提供了这么一种可能,将巨大的“阴影”设计为一种虚构的直觉,它是一个机关——打开并引向观看者内心的反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7 虚构的直觉 ■矫 健 2007-8-18 48256DEA008181F54825731600082CD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