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9版:评论
3  4  
PDF 版
· 吴 木中国画艺术赏析
· 管峻:传统功力创造现代意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吴 木中国画艺术赏析
■陈根兴
  当今画坛,群芳争妍,名家辈出。在这座百花园里,那些名副其实、实过其名者尤为人们所敬仰。

  在苏州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人文荟萃之地,有一位年届古稀、数十年来醉心于精研传统而又自成一家的吴■木先生,就是一位实过其名的中国画大家。

  吴■木先生1920年生于浙江崇德县(今崇福镇),幼年随父迁居苏州至今。他出身于画学名门。祖父名滔,字伯滔,为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山水画家,与近代书画、篆刻家吴昌硕为至交。其父吴徵,字待秋,别号衰袌居士,为近现代著名山水、花鸟画家,鉴赏家。曾被誉为沪上“三吴一冯”(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之首;又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并称为“海上四大家”。■木先生幼受庭训,4岁习画,先人物,后花卉,最后专攻山水。9岁作《长江万里图》,城廓、舟楫、豆人蚁马,无数不有,见者称奇。他花了十余年时间(其中3年几乎闭门不出)系统研习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家作品,融会贯通,尽得古人精髓。继而历游名山大川,大胆创作,陆续绘制上百幅不同技法的作品尝试突破。以至而立之年已自立面目。抗战期间,他随父逃难于浙、皖等地,历尽艰辛,饱尝人间磨难。“文革”时期正值盛年,又蒙受灾难,被抄家批判。但他始终没有舍弃对画艺的求索,终成大器。像■木先生一家,经历清朝至现代,祖孙三代,代代相传,均成大器,且一代胜于一代的画学世家,在至今中国画坛上屈指可数。

  ■木先生是精于笔墨之高手。他走入传统,熟谙历代大家的笔墨技艺,进而师古而化,越超传统,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笔墨风格。他的线条运笔,破格而不野、跌宕而韵致、简约而丰满、爽而糯、坚而柔。他的皴染极富变化,虚实相间,干湿浓淡相宜而见墨韵。他画山,无论是江南坡山、雁荡奇山、三峡峻险之山,用笔用墨用色随物象、意象而变,极具质感。他画泼墨山水,善用凌厉之笔提神,常让观者驻足赞叹。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入美专求学的第一天,见到学校画廊陈列的吴■木先生(时任国画研究室主任)的山水画,顿觉一股清气迎面扑来,沁人心扉。那种心境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今难忘。有人说一幅好画“令神智乏力者获振奋,心绪沮丧者得清朗”,此话一点不假。近40多年来我亲见其画艺之精进,登峰造化,令人叹眼。

  ■木先生山水画的鲜明特征,是“得势”和“有情”。

  谈到■木先生的画学艺术,不能不说他晚年孜孜以求的“第三种画”。当■木先生确立走出传统自出机杼的画风之后,深感至此尚未能达意尽兴。遂开始寻求变法之道。他凭借自己娴熟高超的笔墨功夫,对画理画法透彻的把握,加之聪颖过人的灵性、悟性,探索创新之路。立意专注于意境、格调与情趣。布局章法取之奇,大怪而不怪;运笔用墨取于简,笔墨尽意不加染;视觉原理上摒弃陈规旧习,敢于反其道而为之;改写物象为意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辟新径。历经一二十年的苦心求索,终于取得瞩目成果。

  ■木先生山水画已臻佳境。他的花卉、书法同样另有建树。他的花卉,善用山水笔法入画,老到隽实,写意抒情,用色鲜亮,用墨润厚。

  ■木先生的书法艺术劲挺秀美,别具一格,令人肃然。

  ■木先生深厚的学养见识,体现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他主编的《中国古代画家辞典》和《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集收藏、鉴赏、资料于一体,填补了中国书画篆刻辞书之空白。

  ■木先生已是86岁高龄。他常叹自己耳聋目花,画不动了!我恰觉得,他的晚年变法,不仅使他境界提升了,心灵清纯了,而且心理年龄越发年轻了。我对他戏言:“弯扁担,一百三。”(苏州民谚,意即老而弥坚,可活一百零三岁。)他笑答:好心的愿望而已。我们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为中国画坛增添更多更美的创新之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9 吴 木中国画艺术赏析 ■陈根兴 2007-8-18 48256DEA008181F548257338001159C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