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吴海燕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从第一眼爱上了她的时装画到现在都过去了很多年。但一直无法用成形的文字来描画丰富、多变、开放、执着的她。
最近又去了她位于西湖畔创意谷地东方国展厅,然后再次在她略显拥挤却别具风格的工作室里聊天。谈话依旧天南海北、创意迭出,唯一不变的是她的别致。有人说,吴海燕的多面仿佛她就是由那让她情有独钟的华丽丝绸的经纬线编织而成。而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的逐步崛起和21世纪可能要面对的新机遇挑战,别样的吴海燕依旧镇定自如地玩她的设计,用她独特的中国语言讲述东方国的精彩故事。
谈起设计,她一直说她是在“玩”,且玩的是综合设计,“我是个给我个房子我都敢造的人。”吴海燕爽气地笑道。以服装设计师成名的她却认为自己的艺术眼光在于空间:“真正搞艺术的人不一定能搞空间,我喜欢空间喜欢展览,做软装修,室内设计。做了很多,玩了很多。其实我大学学的是染织,是纹样。用纹样结合服装,人家做不到,但我做到了。”综观吴海燕的历史,发现她所玩之处,领域宽泛,染织、服装、家纺,甚至文学艺术都有她的身影。就拿她最负盛名的服装设计来说:1993年首届“兄弟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她用服装语言诠释了盛唐气象,《鼎盛时代》征服了国际评委荣获唯一金奖。1999年她用《起承转合》再现了心目中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获九届全国美展金奖。2001年她在西子湖畔以一台《东方丝国》大型服装专场,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杭州的妩媚与丝绸的华贵。同年底她在北京706兵工厂用《观点2002年》,预测着新年的文化气象与未来的格局。她的艺术言语、艺术思绪很快得到了社会的首肯。2001年底被中国国际时装周评为中国服装设计界唯一最高奖项——金顶奖。至于更多的诸如“杰出青年”、 “十佳服装设计师”、 “文化部优秀专家”、 “鲁迅文学艺术奖突出成就奖”、 “全国优秀教师”等等,这些仅仅是其锁进抽屉诸多“桂冠”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而已。对于多得似乎让常人不可理解的荣誉,吴海燕一个“玩”字带过:“那个年代我们不流行参加大赛,也就是抱着玩的心态去试一试,结果居然得奖了。几次得奖之后,觉得蛮好玩的,自信心也来了。”
其实吴海燕的过人之处在于她善于理解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理念,并将之贯通一气,运用到实际设计实践中来,不偏废其一。包括她的著述、北京工作室的流行趋势研究在内,其气度如她现在做东方国一样,宽阔如海,心细如丝,还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吸取:“创意产业其实都是自发的。我2000年去美国,美国南曼哈顿有一批厂区,这批厂区形状如长长的带,最早艺术家都在那一带玩,后来商业家看到了,就把这里变成专卖店,于是艺术家开始退,最近听说差不多快退完了,都搬到更远的地方去了。所以说,艺术与商业永远都是艺术在前,商业在后面跟着。”
玩设计的吴海燕志却在努力打造着中国的设计体系。从大的创意产业链的剖析到东方国内部的设计体系的建立。在创意产业,尤其是服装这个历来注重经验的行业,她却重研究,重宏观思路的清晰和把握:“各个城市都在讲创意产业,但创意产业的研究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树立,对其了解研究还不够。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有策划人群、设计人群、再到如何变成物等等,在这条产业链里可以培养很多不同定位的人群。而创意口号最根本的是如何落实到物,为大众服务,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就像她的“东方国”的设计建设,她重体系,体系之核心又在于纹样:“如何做足设计体系,当代人应该意识到在发扬民族的时候将设计体系做完善,我以纹样打天下,所以可以看到,从信封到书到盒子到靠垫到服装,都是一个纹样。一个纹样在东方国里的三大体系中横向穿透。一个纹样做三个点,做一个设计体系。核心是民族,是我们的创作,而外围是我眼睛看得见的亚洲,东方最好的东西。”
有趣的是,吴海燕的工作室取其名字的三个首字母“WHY”,即成了“WHY DESIGN”。“为什么设计,这是全球设计师毕生追求的事业,居然不经意就在我这里了。”吴海燕不由又笑开了。“为什么设计”可以有很多说法,但对于吴海燕来说,根本就在于对民族和乡土的眷恋。她画了个圆,绝好地阐释了她的设计王国的东方特质:“这是太极图,上半球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辉煌,下面是中国的禅意。”她反复强调:“用纹样打天下,别人都做不到,只有我们能做到。纹样都是基于全世界的,又是中国特有的财富,5000年的财富,一辈子都挖不完。早年说‘抢救保护’传统文化,现在还要‘继承发扬’。”她饶有兴致地提起她的相思鸟创意:来源于学生们谈恋爱的人本回归——不再迷恋电子工具,而是要用手写下来,装进信封;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外婆的地理图、气象图、算命八卦等小玩意的公司圆盘状名片;她的有感于日本人至今维持的但在中国却近乎于丢失的传统、更来自对童年楼下大阿公自制自补的油布雨伞的回忆的中国伞创意。她回味在敦煌的写生经历:“我们那时候经常追着太阳跑,追到很远很远,遇到了雷雨暴雨差点还回不去。这时听到雷在天际,远古的感觉很震撼。我们也是中国最后一批在窟里拿着手电筒作画的学生。窟里没有灯光……那种远古的感觉、黑暗的感觉,我到现在还回味不尽。”她感恩在西湖边的年少岁月:“西湖是灵感的来源。西湖里细细生长的草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法国梧桐的树皮,三月份雨季时是咖啡色的,等到了夏天是白色的;四五月份长出的草的香味,土地的气息非常浓。养我的这片土地赋予我非常多的灵感,你看它四季颜色的变化非常丰富,包括杭州的鸟、那些看到人都在乱跑的松鼠。那种自然的生气给我很多的激情。”从没有离开过的养育她的这片土地,光环下、忙碌中的海燕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感受。
在吴海燕步入专业领域的最初,尚没有“全球化”的理论自觉,可是出于职业的敏感却早就在关注着远方服装艺术界的大师、同仁过去、现在及未来所做的一切,通过各种途径悉心收集着来自远方的种种艺术信息,步履匆匆时常出现在许多欧美时尚之都的艺术天地之中。先是作为寻访者、观摩者、游学者,后是作为参与者、展示者、策划者、主持者。她确信,在国际服装界的对话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灿烂服装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不应该失去话语权,更不允许被剥夺话语权,而这种权利的获得与捍卫仅仅靠义愤和自尊是不够的,只能不断创作出具有征服力的作品,依靠“作为”获得“地位”。
在与世界服装强人的一次次对视与交锋中她确信,那些简单玩味中国传统艺术符号的选择、那些直接模仿国外时尚元素的行为都不能够真正在这场国际服装艺术的对话中获得应有的领地。追逐时尚绝非是理想目标,引领时尚方才是最高使命。“只有民族的才能是国际的”,似乎已是业内一种共识,若细察却仍然误区多多。中国服装设计师在国际舞台的出现,不是为了满足西方社会对神秘的东方艺术的猎奇心理,也不是为了在更广大空间里进行“文物”展示,而是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独特“一元”,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互动。因此,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活力且自信的民族,在这种艺术语言的高峰对话中应该同时具有两种非常娴熟的能力:一是娴熟地使用国际的流行语汇表述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的能力;二是娴熟地使用民族的传统元素展现国际的共同审美趋势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对话,也才能有真正的国际价值。
自然的气息,当代的气息,以及全球化的视野,激发了她的激情,富有激情的吴海燕,用她独到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向世界讲述古老东方国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