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艺术家“走出宋庄”
· 宋庄,何去何从?
· 2007中国宋庄
当代艺术巡回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艺术家“走出宋庄”
■本报记者 王 凯
  猪肉涨价,方便面涨价,柴米油盐涨价,房地产也在涨价。既然都这样了,收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房屋产权可以吗?当然可以!

  北京宋庄的原住民通过法院强制收回起先不符法律卖给画家的房子一事,让之前一度沉寂下来的艺术区房屋产权问题迅速井喷。与房主们想收回房子有着直接关系的是,原来那些不被看懂的艺术品畅销了,地皮也越来越值钱了。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艺术市场让一些聚集在城市边缘的艺术家已经不再为生计犯愁,从一开始几百块的租赁金到现在的几万块,或许在画家眼里都已经不算什么。

  在北京,因为艺术区的建立而带动房价上涨的地块并不只是宋庄一个。北京798艺术区的产权拥有者七星集团,现在定的租金是每天1.5元/平方米,比原始租金0.5元/平方米增长了3倍。经过“二房东”转手后,每平方米的房价可以上涨到3元、4元甚至6元,增长了好几倍。而最初这里的租金低得惊人,曾一度出现过一个月100多元的“天价”。

  同样的故事也发展在上海的苏州河畔。2000年,上海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50号仓库群开始对外出租,最初以低租金吸引客户,几乎是“半卖半送”。租金相当低廉,大约为每天0.3—0.4元/平方米。截至2007年,莫干山路50号内工作室的每月租金一般都在5万元以上,6年多的时间里,租金整整涨了10倍。

  与今天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莫干山路、杭州凤山门艺术空间、四川的黄角坪艺术一条街等艺术区的政府参与规划不同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曾经的圆明园艺术村和今天的宋庄在内的北京几个艺术区,最初都是艺术家自发聚集的结果。对于这种形成过程,栗宪庭曾在一篇名为“只是想住农家小院”的文章里这样谈到,“无论是圆明园还是宋庄,艺术家聚集在这些地方纯属偶然,尤其与这些地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无关。”

  实际上,能聚集大批艺术家的区域往往具备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因为这里几乎无人问津,安静的环境便于艺术家的创作;另一方面,无人问津也导致了区域内的房屋在租用或是买卖时的低价和随意性。栗宪庭感慨当年导致圆明园艺术村的艺术家大规模迁到宋庄,“1993、1994年,当圆明园艺术村成为新闻热点以后,记者、画商、艺术家和抱着各种目的的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圆明园艺术村,这种空前的热闹,给圆明园的艺术家带来各种机会,也骚扰了有些想静下心来画画的艺术家。”

  由艺术带动区域性发展的例子,也不单单发生在政府规划和艺术家的自发性上,内地美术学院校区扩建工程在无形中也带动了个别城市内个别地块的发展。众所周知,最近几年的艺术类考试大热,让越来越多的私人画室遍布在学校周边。这些画室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当地房价的攀涨,而其中原住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美术院校校区的再扩建,又使得私人画室在兴盛的同时,它的地址还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流动性,画室往往跟着学校规划建设走。中国美术学院近10年内的几次搬迁就是一个实例。1999年,随着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改建,整个学院临时性搬迁到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浦沿镇联庄。几年间,这里原住居民的自建楼房租赁价格从最初的1平方米10块左右的价格升到了三十几块。

  这些艺术“群集地”在以艺术搞活经济上有着相同的轨迹。作为原住居民,在艺术兴盛之后,让他们认识到原本不值钱的祖业变成了原始股,依靠这个可以发家致富。但他们没有想过,艺术氛围的离去直接导致的是土地价值的流失。这些土地假如没有了聚集在此的艺术家,就如同失去了操盘手的股票一样,没人会再看你。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为了寻求艺术梦辗转寻找便宜的城市角落成立工作室,这早已是一个全球化了的事实。文章开头法院将房屋产权归还原住居民的判决,事实上完全符合中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将画家们从城市这头赶到那头,有关部门和原住居民是始作俑者,惟一欣慰的是画家们在寻找新的艺术家聚居地上是主动的。这种主动性对城市的建设规划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相关部门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等有益于民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家的主动性对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用艺术盘活城市盲点,再将艺术家赶出去,无异于将猪养肥了再杀。非法的不是艺术,而是工作室建筑本身。数十年营造起来的艺术氛围一旦流逝,最终受害的是文化事业。

  就在艺术家面临土地纠纷,何去何从的时候,一场名为“走出宋庄”的展览却在这里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此次展览主要策划人的李铁军,本身也是一名艺术家,他对纠纷事件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这起因为房屋产权问题产生的纠纷跟艺术家本身不存在联系。宋庄房屋产权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政策性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而展览“走出宋庄”更多的是对10年间陆续走进宋庄的艺术家艺术成果的一次检验,走出去的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家的艺术。

  不管是艺术走出宋庄还是艺术家走出宋庄,一个展览,一起纠纷,两个事件在同一个时间里出现,总是让人感觉不谋而合。

  据说,“走出宋庄”是宋庄艺术家首次大规模的全国巡回展,在这个月的月底展览还将入住上海的多伦美术馆,组委会也力争将此项活动做成每年一届的年度项目。但是事事总不能如人所愿,随着宋庄关于土地产权引发的纠纷,艺术家们是不是真的要“走出宋庄”,这个第一次“走出宋庄”是不是也将是宋庄艺术家的最后一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2 艺术家“走出宋庄” ■本报记者 王 凯 2007-8-18 48256DEA008181F548257338002371A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