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8版:群艺
3  4  
PDF 版
· 桐庐民间喜花剪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桐庐民间喜花剪纸
□楼一层 杨蕴萍
  桐庐地处浙西山区,历来为水陆交通要冲。秀丽的富春江和分水江贯流全境,得天独厚的山清水秀洞幽,使桐庐成为旅游胜地。严子陵钓台怀古,桐君山问药,状元谷施肩吾读书处,白云源诗人方干故里,溶洞之冠瑶琳仙境等,吸引了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数以百计的诗词篇章。同时两江沿岸商埠颇多,经济与文化频繁交流,商贾百工云集于此,各地民俗、民艺也随之传入。其中民间剪纸尤为多彩。

  桐庐剪纸,源远流长。据乾隆《桐庐县志》桐庐风俗载:“嫁娶之日迎亲行礼用新轿花灯,鼓吹前导”、“送殓设灵座供主七日”、“人日前后競以纸糊各种龙灯及竹马极工巧”、“清明前后十日——祭祖先墓必取土培之挂纸钱于坟上”、“中元俗称鬼节——各船户则设会于江上顺水放水灯”、“冬至搞纸钱纸衣展先墓曰送寒衣”,等等。其实,当地的民间剪纸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如婚姻嫁娶、丧事阴寿、祭祀供奉、节庆灯彩,以及生活中的衣饰、窗花等,都需要剪纸作品。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喜花”剪纸。在过去的民俗活动中,这些喜花剪纸,犹如烂漫的山花,散满富春江两岸。

  桐庐民间喜花剪纸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民俗性。桐庐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江南的民俗活动,无所不有。而各种民俗活动的载体多数有民间剪纸展现。如江南社火的灯彩花,婚嫁节庆的喜花、礼花,求神祭主的祭祀花等,都伴随在春节、元宵、清明、冬至各个节气及民俗活动之中,自明、清传承至今。所以剪纸离不开民俗;民俗也少不了剪纸。改革开放以来,元宵灯会活动得以恢复和婚事的需求使桐庐喜花剪纸,不但得到传承,而且有所发展与提高。

  桐庐民间喜花剪纸的特点之二是传统性。桐庐的喜花剪纸,在内容上,根据民俗活动的需要多用花卉、瓜果、翎毛、虫草,以及“双喜、双线、双钱、百结、如意”等传统的民间美术表现题材。在技法上,桐庐的剪纸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粗细结合,阴阳互用,其构图精美,语言丰富。在表现手法上,将谐音、象征、比喻、会意等综合运用。以“鸳鸯戏水”、“喜上眉梢”、“白头偕老”来表现男女爱情,以“万事如意”、“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寄托美好祝愿, 以“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年年有余”憧憬美好生活等等。构思巧妙,富有诗情画意。

  桐庐民间喜花剪纸的特点之三是具有时代性。桐庐民间传统喜花剪纸大多失去了民俗活动的平台,而嬗变为一种现代的独立的工艺美术品。传统喜花剪纸的功能变了,题材变了,形式变了,艺术手法也变了。在继承中创新,到市场求生存、求发展。这是桐庐发展旅游文化的需要。人们审美观念更新的需要,又是剪纸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桐庐传统的喜花剪纸,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代表人物当然是百岁老人胡家芝。她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就开始从传统喜花走出来。用剪纸的语言讴歌新时代、新社会、新生活。创作有《养猪光荣》、《祖国万岁》、《中苏友好,和平万岁》等。上世纪80年代后,胡家芝进入了剪纸创作的新高峰,她创作有《万象更新》、《美满人间》等。90年代创作有《喜迎回归》、《普天同庆》、《国富民强》等。胡家芝把现代社会的重大改革题材纳入了传统的喜花剪纸,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同样,谢玉霞、朱维桢、王德林等的桐庐剪纸群体,也从上世纪80年代后,对古老的传统喜花剪纸进行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如谢玉霞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创作剪纸系列作品宣传卫生防疫知识。80年代后创作以反映时代精神为题材的《和平团结》、《祖国统一》、《百鸟朝凤》等作品。

  桐庐民间剪纸的特点之四是独特的地域性。如王德林创作的《民俗活动》系列作品,形象生动地反映迎春纳福、闹元宵、放风筝、赛龙舟以及鹊桥相会等地方民俗活动的景象。还有《采桑曲》、《采茶曲》,富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朱维桢的富春江风光系列作品,以及华金娟的民间故事剪纸系列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桐庐的民间喜花剪纸,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企盼和祝福。这既是人们爱美的需求,又具有道德优化功能,得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桐庐民间喜花剪纸,很有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群艺 00028 桐庐民间喜花剪纸 □楼一层 杨蕴萍 2007-8-25 48256DEA008181F5482573380013CA9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