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0版:赏析
3  
PDF 版
· “三心”绘“二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8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心”绘“二意”
走近我国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
■本报记者 王 婷
  真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字是何水法为人处事之本。“我画画认真、交朋友真诚、为人率真……”在何水法对自己的评价中一连用了好多个“真”。

  艺术的创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即便已是功成名就,何水法仍旧抓紧一切时间辛勤耕耘。他早上9点进工作室,中午12点回家吃饭,1点进工作室,晚6点回家吃饭,7点再进工作室一直待到深夜12点回家休息。没有节假日,这样的作息雷打不动,除了偶尔的交友、喝茶、听音乐、看书、读报外,60多岁的何水法每天有近14个小时在工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正壮年的何水法更是拼命,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到外地写生,每天5点多就骑着脚踏车赶到10多里路外的牡丹地里去画画,中午靠两只大饼和一碗茶水充饥,晚上再到朋友家继续作画到深夜,回招待所都因过了钟点需要翻墙进入,连比他年轻好几茬的徒弟都吃不消这样的工作强度回了家,他却仍旧卯足了劲坚持着,还累出了鼻血。

  有一年早春三月的某个清晨,何水法到西湖边写生,站在西泠印社附近画一处景点,为了找到最好的写生角度,他边画边后退,不知不觉就失足掉进了湖里,等游客把他拉扯上岸时已浑身湿透,手上还紧紧地抓着速写本。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游走在何水法曾经倾情写生过的西湖山水间,会发现先生的书画已成为景区亭台楼阁的一部分:杨公堤上的“杭州花圃”、湖畔居上的“山水集真”、植物园内的“片霞弦月”……留下的墨宝不下几十处。昔日的写生小伙成了如今的书画名家,何水法的成就得到了认可。

  人正画正,画品即人品。何水法做人正直正派,不喜欢阿谀奉承,有人请他指教画作,他会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足,因此也没少得罪人。如此品格也直接反映在他的作品里,画如其人,坦坦荡荡。观何水法的作品,会觉得气势很旺,而且有一种真情在流淌,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感染力。“有真情在里面,画才能真,怎么想就怎么画,无拘无束,艺术成功的诀窍也在于此,”何水法强调的是画“真”,“每幅画都是画家活生生人物的再现,同样画牡丹,千年下来,千姿百态,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因为底蕴不一样,眼界不一样,个性不一样。”艺术是自然的流淌,有了“真心”打下的底子,何水法相信随着自己修养的增进可以攀上更高的艺术高峰。

  爱心 不计报酬传技艺

  一年前的8月3日早晨,在杭州风光秀丽的曲院风荷,大画家何水法在给8个民工孩子上绘画课,授课内容是画荷花,他给每位孩子都准备了毛笔、宣纸和画册,并亲自做起示范,手把手地教了起来,“画之前要先观察,找一朵你最想画的,盯牢它,仔细看,再动笔,先画靠近花心的地方……”孩子们在石凳上一字排开,或蹲或坐或跪,个个神情专注,“我16岁的时候,为了画花,有段时间就住在花圃盆景室,画累了就睡在那里……”何水法边画边说,孩子们很快和他打成了一片。

  为民工子弟免费教授绘画课,是何水法奉献“爱心”的一种途径。在绘画的传承技艺上,他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不计报酬的。

  何水法在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开的花鸟画高研班就是免费授课的,他一年要无偿带36个学生。虽然没有分文报酬,何水法授课却一点不马虎,白天上完课,晚上还要示范,第一学年他几乎每天都去上课,第二学年因为夫人患病,何水法只好减少了上课频率,但每星期至少保证授课两次。“中国画讲究传承,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也应该把我学到和领悟到的继续传承下去。”如今,何水法已桃李满天下。

  何水法不仅对学生充满“爱心”,对自己的画作也充满热爱,他像对待孩子一样珍视他们,对画笔、宣纸等工具同样爱护有加。

  有一次,裱画师将他精心绘制的8幅作品裱坏了,他当场就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去年,何水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巨幅作品《万紫红艳》曾被一位老板相中,要出资200万元买下。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想收藏这幅作品,何水法毫不犹豫地选择将这幅作品赠送给美术馆,当工作人员将画作抬走时,他却情不自禁地追随了出去,“我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送出去了难免依依不舍。”

  善心 捐赠画作传佳话

  今年8月8日,“艺术·和谐”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名作走进社区展在南京鼓楼区湖南路街道马台街社区开幕,何水法是参展嘉宾之一,“大画家应该放下身段走进社区,与广大受众亲密接触,这很有意义。”何水法笑言。

  事实上,何水法怀着一颗“善心”,参与过很多类似的慈善活动。1995年,何水法在参加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会时,与会代表介绍的见义勇为事迹打动了他,深受触动的何水法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上台发表了即兴演讲,并当场拍板捐出20幅作品,这些作品中不少都是8尺以上的巨幅,在捐赠仪式上来自香港的程老板想出价120万元购买,被婉言拒绝了,何水法自费裱好了这20幅画又出资1万多元出了一本画册,亲自把这些送到了北京。

  有很多国家级文物馆藏的山东菏泽博物馆,由于年长失修,房屋漏雨,不得不重建,但资金无着落。何水法知道后二话不说就捐出了30件作品,20件用于建馆所需,10件用于馆藏。新馆落成后,装修资金仍有缺口,何水法又慷慨解囊捐赠了几幅作品。“这是在为我们共同的文化事业尽力,值。”何水法如是说。

  就这样,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何水法创作了大幅红梅图《冲风斗雪见精神》送交国家外交部;印度洋海啸后,他率先认捐,组织他的学生集体创作,捐出义卖所得18万元;他还与龙瑞等艺术家一起在云南腊勐乡捐建了“长菁中国画希望小学”……

  真心、爱心、善心,何水法就是用这样的“三心”抒写着笔墨人生。

  在京杭古运河畔整洁明亮的“松溪草堂”里,与饱受争议的画家何水法促膝长谈,进门采访前的敬畏,渐渐在言谈中散去,化为一种亲切,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艺术家。

  “三心二意诚可嘉,一心一意是精华”,这是一位至交给何水法的赠言。“三心二意”是何水法形容自己为人和作画的成语——“三心”即真心、爱心、善心,“二意”为意境和意趣。

  对何水法画中之“二意”业界已有诸多评价。画笔墨者谓之“画匠”,画思想者方谓“高手”,何水法画存意趣、格调高古、画显意境、传神达韵,当属后者。正因为有了意境和意趣,何水法画的东西很少拘泥于形,更多的倾向于感受,注重神韵的刻画和体现。有了“二意”为底蕴,何水法可以在花鸟画之布局中“搬掉大石头”,对传统“折枝法”进行突破,厚积薄发,信手拈来。

  而人们对何水法为人之“三心”却知之甚少,接触过他的人不多,有深交的就更少了,很多有关何水法的形容都源自道听途说。要真正了解何水法,就不得不品味一下他的“三心”,这也正是其能够绘就“二意”的奥妙所在。

  何水法,1946年生于杭州,祖籍绍兴,从十多岁拿起画笔开始一直在画坛默默耕耘,198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赏析 00040 “三心”绘“二意” ■本报记者 王 婷 2007-8-25 48256DEA008181F5482573370010995B[A1-王婷];美术报000402007-08-2500020;美术报000402007-08-25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