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视点
4  
PDF 版
· 本报启用新账号
· 高原要有海拔高度
· 新闻链接
· “会诊”明清书法
· 本期聚焦
· 民生·生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原要有海拔高度
陈履生
  伴随着“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由这个展览所引起的对当代中国画现状的评价,出现了“中国画创作整体进入‘高原时期’”的说法,其理由是——“过去中国画创作群峰突起,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等大师身后是一片‘小土坡’”,而“现在土坡长高了”,因此“中国画创作整体进入‘高原时期’”。这一评价自有其中的道理,比如基于现代美术教育,整体的绘画能力得到了提高。可是,根据这个展览看现实中的“高原时期”,应该说,这个“高原”的海拔高度是非常有限的。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一定海拔高度的高原,是很难造就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而过去的群峰突起,不仅是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史上的一道景观,也是今天令许多国画家们望而止步的高峰。再看看他们身后的那些被今人称为“小土坡”的创作以及画家群体,就更能看出这个现实中的“高原”的高度还不及过去群峰之后的“小土坡”。

  以8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吴一峰先生百年诞辰画展”为例,这位过去少为人知的画家,其作品没有出现在“百年中国画展”上,也很少见于以往的关于20世纪中国画的论述之中,可以说是“小土坡”之中的“小土坡”。然而,吴一峰先生(1907-1998)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西南地区从事山水写生,且持之以恒,不仅画了大量的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而且画风独步艺林,从某些方面代表了那个时代。吴一峰先生的创作实践诠释了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历史,是研究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的个案,面对这样的“小土坡”是不能小觑的。

  当然,对于以往历史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历史观,而对今天现状的看法则有着不同的立场。 “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所表现出的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水平是不容乐观的:首先是数量众多而缺少亮点,整体水平不及此前的全国美展中的中国画作品。其中的年轻画家为参展不遗余力,而功成名就的画家多数是倚老卖老,出品一般,看不出五年来的新的努力。二是学术主旨不明而学理混乱,模糊的中国画概念,也模糊了发展当代中国画的方向和路线,以所谓的多元、多样消解了中国画的内涵和作为一个画种或品类的基本界限。三是重视技术而忽视品格,众多作品以工整、细腻见长,表现出近年来流行时尚,这类作品缺少审美的意境和中国画在审美上的基本特点。四是水平参差而杂乱无章,以拖家带口的方式,将许多关系户拽上了“高原”,却降低了“高原”的海拔高度,其中有些写实的人物画作品连基本的人物比例都不准确,而有些作品则可论为三四流水平。五是布展拥挤而影响观赏,5个展厅陈列了379件作品,拐弯抹角处都充分利用,其空间的利用几乎是中国美术馆的极限,许多作品的审美在有限的空间中相互抵消。

  综上所论,如果说“这个展览水平代表了当前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平”,那么,当代中国画是成问题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1 高原要有海拔高度 陈履生 2007-8-25 48256DEA008181F54825734000091E5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