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获得了全面复苏。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不同的策略推动艺术品市场前行,同时各地画廊兴起,艺术博览会场次和规模也以大幅度提升,相关的经营制度和法律法规随着市场的推进逐步健全。在中国经济大环境稳步向前发展的大前提下,中国的收藏队伍已扩展到7000万人,且逐年以10%以上速度增加。中国书画市场的收藏阵地也以北京为中心,沪、杭、粤为支点,逐渐普及到全国。随着交通的快捷方便及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过去被很多人忽视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区域也正在积极地融入中国艺拍的大版图中来。
徐建融见证并参与了沪上最早的艺术品拍卖业务,早在1992年上海朵云轩启动艺术品拍卖的时候,他曾被邀请参与业务的开展,从1992年到1997年参与操作了5年。他认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最大功劳是推动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没有艺术市场的产生,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当时中国画的创作比较流行创新的一路,跟国际接轨,水墨也讲当代水墨、实验水墨。传统绘画受到很大冲击,在这个时候迎来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艺术市场中,传统绘画得到认可,油画也同样是认同古典的,像杨飞云、王沂东、靳尚谊他们这路画风在市场上比较受推崇。艺术市场上买画的广大藏家也更愿意买传统的绘画,对现代尤其是后现代的绘画不是十分欣赏。尽管近几年因为国外炒作的兴起,后现代艺术也火起来了,但占主流的仍然是古典油画和传统中国画,当代艺术仅仅是支流。而在展览方面却恰恰相反,新潮的当代艺术占主流,传统艺术反而受到排斥。
对于沪上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来说,徐建融对我们谈到,15年间,艺术拍卖差不多三五年一变:1992年到1997年一路上升,到2002年非典时候差不多下降,2005年又涨起来,2006年降了一点,2007年又慢慢回升。到2010年,随着资金从股市里慢慢回抽,大量资金又会投到艺术品市场,所以2010年艺术市场还是会回升,而且那时候会是真正的复苏,市场更成熟,制度更健全。
对于杭州的艺术品拍卖业来说,陶小明可以说是最早涉足的圈内人士之一。他对记者谈到,杭州20世纪90年代的拍卖大多以小规模的无底价竞拍为主,当时还处于一个启蒙摸索阶段。社会对书画投资的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还只是少数有钱人把玩的游戏。而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拍卖常识的普及,杭州的艺术品市场空前膨胀。尤其是2005年西泠拍卖公司的成立,两年来以上佳的拍卖业绩,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内地第三个艺术品拍卖中心。“北看嘉德,南看西泠”的说法已得到了业界的公认。在西泠的带动效应下,杭州越来越引人注目,老牌的皓翰、佳宝继续前进,新成立的浙江南北、浙商拍卖也开始崭露头角。扭转了浙江拍卖业散乱无主的局面,使广大藏家不出浙江也能买到好的艺术品,书画热潮到了一个史无前列的高度。同时浙江的收藏实力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来自北京、上海乃至香港的大型拍卖公司将拍卖预展活动纷纷拿到杭州举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对于全国普及开来的收藏热,贺善达认为自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拍卖以来,收藏模式也由地下开始转向地上,由一般性收藏逐渐转向精品收藏,藏家的欣赏水平和品位也大有提升。收藏品种的范围也从传统的书画、瓷器向多角度扩展。在传统收藏中,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站稳收藏的四只脚,在以后的发展中,好的藏品依然会很坚挺。近几年来,文房四宝和明清家具成为收藏市场中跃出的黑马。尤其是明清家具,从几十块上涨5倍、10倍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