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前段时间,杭州市政府与中国美术学院召开战略合作会议时,提出了把杭州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共同目标。这其中,除了进一步发展西湖大道“西湖创意谷·开元198”外,还提出将河坊街52号打造为“创意河坊”,并力争向浣纱路、延安路、中山路和南山路辐射的创意口号。
李凯生(以下简称李):是的。对于整个连动性的创意产业计划,杭州市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整个团队的工作重心就是对杭州老街中山路及其周边地段的保护及更新。
在对中山路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实地勘测和认识后,我们提出了将杭州中山路打造为中国城市品质生活第一街的目标,也希望能藉此开启中国城市品质生活观念的先导。
问:在您的认识中,杭州的城市品质应该是什么?其内容又是什么?
李:杭州自古以来都是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俗语可以说是集中概括了杭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认为如诗如画般的杭州其品质,在于一种优雅。优,就是优哉游哉,是对自然的态度;而雅是一种人文的方式。
“优雅”这一城市品质的具体内容,包含了地方中、历史下、家园里三个方面人们的安居乐业。地方中,指源自地方自然山水的人文特征;历史下,指让生活重新建立起与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整体关系;家园里,指一种对生存的场所归属性;安居乐业,指生活具体的功能性被一种优雅的方式所诠释。
问:对有着一定量历史遗存的城市街区进行改造时,我们往往不能隔断其历史的脐带,同时,还希望老街能焕发新春。在制作规划方案时,您对历史遗产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李:首先,必须认识到对任何城市、任何一段历史的简单迷恋和复制,都会陷入一种主观的非理性当中。
关于老街历史脉络的定性,我们在对中山路的前期调研和研究中,加深了这样一种观念:历史的真相是历史(过去)、当下(现实)、未来(前景)共同构成的持续过程。历史不能简单等同于回到某一过去,也不应该停留在某一历史节点和情景。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对中山路街区的历史研究应当寻求这种由过去、现实和前景共同维持的发展理性,实施改造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守护这种不断持续的历史理性,使之能够被我们的街区重建活动维持下去。
问:对历史街区的前世、今生、后世都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确实很有意思。那您认为对当下城市中存在的历史街区,我们应该赋予其现实和未来一种怎样的存在和发展方式?
李:我们认为,存在于城市中的街道和城市一样,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应该呈现出一种“有机”、“更新”的状态。
城市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单纯的物质,持续的新旧更替是所有城市伴随历史发展的必然演变。就好比人出生后,先是慢慢适应周围环境,经过生长和新陈阶段后,再走向成熟和代谢,城市的“有机”和“更新”同样可以用人的生命现象加以阐释。
但是今天,城市不断变更的事实又告诉我们,城市的代谢是在对城市原有一切的理解吸纳基础上的再生长,它总是把城市的历史和当下作为生长的基本条件,最终把它们分解为构成自身的一部分。这种生长现象是持续变化的,它意味着城市总是对历史世界的不断诠释和解释重构。因而,适应——生长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这一生命现象,只有在同时得到理解时才不会出现观念偏差。
问:您的策划一开始就提出要在重塑杭州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复兴老城核心街区的思路。是什么让您认识到城市需要被人文化,或者我们这里可以称之为“打造人文城市”?
李:过去我们习惯的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是功能主义的城市观,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把城市划分为各个可以实际使用的版块,这部分可以做什么,另一部分又可以做什么。这种将城市硬生生拿来解剖,再进行使用的模式,是建立在人们各种不同目的性基础上的,其出发点只是一味希望城市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关键问题是随着人们欲望的扩张,城市总有一天将不再具备人们当初的期望,就像是人体器官一样某一部分机能会先出现衰老。
因此,城市发展的终极体验应该是人与城市有机和谐的共存关系,是非功利性的,是人文性的。这种和谐关系是建立在人们对生活过程的塑造和对生活品质不断体验得出的经验之上,而非带有某种功利目的。
这种对生活的深入了解,给我们的城市营建活动一种自然的、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态度,同时帮助我们在中山路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中确立一个人文城市的原则:城市人文以生活品质为目的,功能和技术为手段。
问:中山路只能说是杭州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杭州的全部街区特色。但您似乎对这种城市地方性也就是城市区域性、地块性情有独钟?
李:应该说,地方性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细节,也是其城市品质的构造基础。城市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其生长演化的机制总是把不同的地块和地块内相伴的历史作为其文明的基础,构造在城市的人文关系中,因而城市地方性就如同人的个性,决定着城市文化的基本素质。
地方性的具体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把城市文化的特征建立在与周边条件的自然关系和历史进程当中——地方性都是对具体生存环境和时代的反映;另一方面,它是城市空间、人文品质和民风民俗的自然组织者,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文化具有解构作用,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可以比较的界分基础。地方性的珍贵还在于,它是地地道道的日常事物,绝对没有丝毫脱离实际生活,更无需外力推动。
地方性是城市的自然属性,一个城市在具体而确定的地域生长,只要我们不去干扰破坏,它就一定会衍生出自身的特殊气质。我们对中山路街区的综合历史保护,实质就是对杭州城市地方性的保护,这种保护除了对城市有风俗和文化的恢复与培育外,更重要的是维护城市空间生活与自然条件的日常关系。
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山路保护与有机更新的必要性?
李:中山路在今天杭州的街道中很特殊,很多人认为它是杭州的最后一条路,最后一条历史老街。而它今天杂乱无序的面貌,首先决定了这条路本身存在被重新塑造的必要性。
另一个必要性,是源自它在杭州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杭州城市的传统格局是非常典型的“山水立城”的案例,是在海塘的层层推进和对西湖的围合中形成城市空间的总体关系的。沿海塘展开的南北走向条形陆地,分别向西湖和钱塘的递进,就成为杭州主要街道和城际线的源头。因此,湖岸线和海塘就成为杭州各时期城市天然的东西城界。中山路直接源自五代以前的城市海塘边界,随着钱塘江冲击带的拓展逐步成为了城市的中轴线。自南宋以来,中山路作为城市的中轴就开始象征着城市的这种地方历史关系。
随着西湖价值的凸显,城市山水总体关系中水的因素逐步占据着主导,相应传统城市对山因凭取势的关系弱化,城市围绕西湖扇形展开。如果从城市总体的历史发展和空间格局来看,中山路的“街区复兴”实质担负着城市传统的南北导向复兴。中山路“复兴”,不但是对中山路历史街区历史特征、城市作用、空间价值、生活关系的复兴,同时还是它与其城市生长条件、机制、源始关系的复兴。
问:您对中山路的明天是一种什么样的期待?
李:整个策划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想把中山路历史街区的空间现状、地方历史文化和城市资源进行整合,构筑一幅以章回体为结构特征的人文历史和地方生活的史诗般的空间长卷。当然首先还是期待我们的策划方案能付诸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