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画家
3  4  
PDF 版
· 胡寿荣:梦之狂想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胡寿荣:梦之狂想曲
□胡笛
  第一次看到胡寿荣的作品,是别具一格的蓝调。只见朦胧的花丛中,女子惊鸿而过,观者仿佛遭遇一场梦幻却又匆匆逝去的邂逅,末了,竟生出几许惆怅——她从偶然的迷雾中走来,却被必然的车载着离去。恍惚之际,亦感慨画家对蓝色如对墨色般变幻莫测的掌控、异常丰富的细节处理,以及对画面节奏如音乐的直觉性沉醉。

  看得多了,才知道胡寿荣的绘画实验远不止蓝调,水墨、重彩、人物、花鸟、抽象、工笔,艺术语言之丰富,让人折服。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他的布依族血统、浙派画家所传承的笔墨技法、以及西方现代绘画元素的自我吸收,使得画作面貌丰富多变,不可捉摸。然变来变去,熟悉他的人还是能从画廊一墙作品中一眼认出“胡寿荣”来:一如既往的随心随意、远离尘嚣,一如既往的敏感细腻、恍然若失……而这些费尽心机找来的形容词,与看画那一瞬间的领悟相比,不免显得空泛。不妨说,这些作品是最难于贴风格标签的一类。因为其统一感不在于形式的一致、元素的不变,而源于内在精神气质的始终如一。对胡寿荣来说,一方宣纸,即一个舞台,一个精神世界,一座不肯定中肯定的岛屿。

  梦幻、真实——抽象中的具象

  欣赏胡寿荣的画作,找不到已发生的那些切实记忆,也找不到应该有的那些厚重现实,他自由奔放地驰骋着想象和思维,不厌其烦地描绘着生命和自然,呈现着似是而非的场景。有人说,他的画如梦一般,尤其,是白日梦。确乎如此,或许这些白日梦也似电影中的蒙太奇:看似随意的细节元素自由地组合在一起,造出缠绵狂乱却依旧纯净有序的视觉迷宫。梦幻?真实?抽象?具象?别有意味的绘画形式之创作动力源于直觉深处涌现的秘密激情。其实也不必疑问,亦梦亦真的错觉直接瓦解都市人乃至现代人心与外物之间的挡板,长驱直入到灵魂深处——某个需要休憩的地方。

  事实上,欣赏胡寿荣艺术需要人之本真性情,又需审美训练。人之本真性情是指如尼采所赞扬的那种卓异天赋:“在一段时间内无历史地去感觉的能力。……谁不能坐在瞬间的门槛上,忘记一切过去,他就不知道什么是幸福。”胡寿荣的艺术世界所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瞬间迷失自我的魅力。可以说,只要性情中还存有天真,只要还没有失去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的希冀,走入他的艺术迷宫并喜欢它,并不困难。但在这座迷宫使自己迷失,却像迷失在森林一样需要训练,而只有发现其中的宝藏,发现那些精妙造型、水晕光色交相辉映背后的艰辛探索和繁复处理,才可理解为何在感性冲动之后用理性目光审视,这些作品依旧经得起推敲。

  胡寿荣以人物画著称。而最先攫住人们视线的,也往往是那些乱花丛中,或采撷、或入梦、或飘逸的女子。富有特点的是,画家在描绘女子面部的时候,并不表现面部表情的变化和骚动的情绪,而着意于抽象的比例和优美的线条。这不由让人想起温克尔曼在评议古希腊雕塑时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事实上,胡寿荣在创作这些人物时也吸收了古希腊雕塑的造型特色和精神韵味,尤其在人物无论是正面或侧面从鼻梁至下颌的线条勾勒上。这样近乎漫画式的简洁造型给予画中女子无比单纯宁静的视觉效果,仿佛从未从那个梦一般的世界走出来过。而对女性身体、尤其是裸露部分的立体化描绘,更是凸现了雕塑的艺术特色。富有光感的处理,使得浑圆透彻的皮肤肌理更显细腻。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物的整体造型处理上,包括人物的姿势摆放和动态观感,画家又明显借鉴了敦煌艺术的柔畅特色。他用极细极细的线勾勒外部轮廓和衣纹线条,百转千回之处,东方神韵之本流露无遗。再如对女子头发的处理,用枯墨擦出刘海和鬓角,再用淡墨加水晕染出发髻如云的效果,这才发现,简洁单纯的女性造型下的笔墨用色竟那样丰富。

  与人物造型的简洁抽象相对照的是繁复变幻的景致描绘。人物往往处在方形构图的视觉中心,而其余大部分则被那些难以形容的植物线条、色彩所充实。这些植物造型仿佛被原子化了,物质碎片被引入了无穷尽且无动机的构图星座中,勾起人们视觉之外绵延的想象。而或常常,人的身体和面部融化于植物花卉堆叠中,远看只是一片景,近看却找到一张张如花似的女子或儿童脸。真应了“人面桃花相映红”那句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了。也难怪,长于人物的胡寿荣在花鸟画上也丝毫不逊色。

  胡寿荣的画作大多繁于景而简于人,抑或干脆融人于景。将时间调转到人与自然还很亲切的古时,或将空间移至丛林还健在、野花杂草还肆意生长的偏远山间。这于画家来说,不仅是对在云贵高原幼年记忆的回溯,也是对都市现代人生存方式的深刻思索。

  偶然、永恒——色彩狂想曲

  胡寿荣曾撰文描述这样一段平常而奇异的经历:“根据宣纸的性能,可作个简单的实验,敷有浓墨的毛笔在洁白的纸上涂上墨团,随之滴上清水,由于水的作用,墨团开始晕化,或浓或淡,步步扩展,妙趣横生。我们的视觉也随之移动,心灵也不再沉睡了。”胡寿荣是画家,这段文字却写得颇得意识流大师的神韵,他对于偶然的兴致可见一斑。他喜欢将色彩或倾泻、或涂抹、或点染于宣纸上,看它们离开手笔控制之后肆意渗化的自由,并惊奇于那些意料之外的痕迹。于是,我们从天际的浮云、发髻的堆叠、衣纹的褶绉中,都发现了这些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效果,更别提乱花丛中难以分辨的色彩交织了。若任意截取一小方寸的画面观察,都可看到色彩正向四面八方的渗透变化。每张画胡寿荣都要正反衬染,反复处理三十多遍。故每画两三张画,他就要用掉二三十支毛笔,可见艺术虔诚之深。而这样精心处理后的作品,质感丰富细腻,肌理繁而不乱,节奏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加之他不使用素描技巧、纯用水墨,故没有丝毫做作痕迹,如天然雕饰,张弛有道。这种对色调调性、对比关系和强弱变化的精确把握和天然直觉,可比为色彩的狂想曲,偶然之下充满无限情趣。

  胡寿荣在用色上的一大特色,就是色墨混用。他在早期的创作中就已经流露了这样的倾向。早期工笔人物的墨色运用在于对天然色泽的模仿,如描绘发色或衬托绿意;而在抽象色墨实验中,流露出模仿西方表现主义尤其是康斯坦丁水彩画的技巧,故墨色肌理更像水彩之一甚至油画效果。这些色墨的运用方式显示他对这两个元素单独的理解,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也较缺少偶然情趣而具必然的谨慎和刻意。而近年来愈加自然的色墨互渗和奔放丰富的墨法运用说明画家对色墨混用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更为深刻。他在宣纸上反复试验着敷色、积墨、再用水破墨,用水冲色的绘画技巧,以求达到古人“墨韵既足”之后的“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境界。而无论是墨去色之火气、色增墨之清气,都增加了画面的的笔墨层次,使得在将西方绘画的造型和思考元素吸收进中国画的同时,不致主次错位,掩盖东方韵味。

  胡寿荣在用色上的另一大特色,便是蓝调。若说色墨实验是许多当代画家尝试突破的主题之一,那么纯蓝调则是胡寿荣绘画语言的独特把握。其实他在许多作品中,就偏爱运用蓝色,那独有的忧郁宁静和他的人物造型相映成趣。但完全使用蓝色,还是颇为大胆的。蓝,这种在古欧洲极为高贵和稀有的色泽,如何营造出如传统水墨“墨分五色”的肌理效果,不仅在色差选择上颇费脑筋,而且在材料与宣纸的渗透效果上也有诸多讲究。然而,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实践,胡寿荣运用蓝色已炉火纯青。材料上,他不仅从民间广泛搜罗,也不远万里从英国、德国进口;在技法上,他走得更远,干湿浓淡、轻重缓急,他笔下的蓝色干、湿、浓、淡、枯、焦,别有风致。这些充满暗示的蓝色,再次印证了他将艺术中的个人探险描绘成民族血统和故土乡愁的深层记忆之不懈探索。那是蕴藉于偶然之中的永恒。

  某次在观画时,一旁的老先生忽言:“胡寿荣‘好色’”。乍听之愕然,再一思量,不禁哑然失笑。

  自由、理性——现代性之思

  “寿荣性表谦和、腼腆,内中却一任才情炽烈。虽不擅言辞,侃谈起艺术来却神采焕然,血色充盈。” (冯远)“胡寿荣生性沉静,安居画画,倔于风流。” (洛齐)“内向而不喜交际的寿荣勤学、多思、高产。”(毛建波)“他很勤奋、为人忠厚,能静下心扎扎实实作学问,难能可贵,而他画画却不老实、不本分,步子迈得大而快。”(孔仲起)“胡寿荣艺术上执著、教学上认真投入,对自己做人要求也很严格。”(吴山明)前辈和朋友们对胡寿荣近乎一致的评价,足见其艺术家之真性情。这位布依画家从黔贵山区移居北京、杭州近30年,仍保留着艺术家的纯真和率性。他喜欢安静和独处,不擅交际,不应应酬、不和陌生人说话,一听说有社会活动就头皮发麻。在教书之余,充分享受时间和自由,看书、出游、画画。这次展出的花鸟画,不是传统地、千人一面地世代临摹和重复梅、兰、竹、菊,而是他对大自然的美好记录和深切领悟。他用近乎苦行僧似的修行和理智来对待他的创作。自由的理想光芒下是无比理性的实践,用他的笔墨语言来表达他对中国画现代性的思考和构建。他的探索不禁让我想起一百年前,诗人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经典定义:“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不变。……如果取消它,你们势必要跌进一种抽象的、不可确定的美的虚无之中,这种美就像原罪之前的唯一的女人的那种美一样。”

  链接

  本期展览共展出胡寿荣创作的花鸟画新作30幅,历年创作花鸟画10幅。同时出版《胡寿荣艺术·2007花鸟》画集,共收录胡寿荣的花鸟为主的各类作品60余幅。反映了胡寿荣作为人物画家,涉足花鸟画创作的多种探索与实践。这次展出的作品有寻丈巨幅,也有精致小品,有泼墨泼彩的写意,也有匠心独具的工笔。而更多的是体现工、写合一,色彩丰富。画家不为单一题材所限,画面处理总是显得复杂多变,技法全面,进退裕如,在当今中国画坛的创新发展上,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4 胡寿荣:梦之狂想曲 □胡笛 2007-9-22 美术报000142007-09-2200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