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鉴藏
3  4  
PDF 版
· 再谈当代艺术:
“金矿”还是“泡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再谈当代艺术:
“金矿”还是“泡沫”?

■牟建平
  近一两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在海内外急速飙升,也由此备受争议与质疑。8月8日,北京保利召开“中国现当代艺术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专门就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展开了讨论。近日,《美术报》也刊发了有关当代艺术的专题讨论。当代艺术品究竟是“金矿”还是“垃圾”?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是否物有所值?投资当代艺术品的泡沫和风险有多大?成为收藏、拍卖、美术界均广为关注的热门话题。

  9月20日,从纽约苏富比秋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传来佳讯,8幅国内当代艺术当红画家的作品成交价均超过了上千万元大关,其中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以306.5万美元拍出,折合人民币2534.75万元,再次刷新了个人拍卖成交纪录。同时,陈逸飞《大提琴》(1886.38万元)、岳敏君《公主》(1608.51万元)、方力均《98,10,1》(1423.26万元)、刘野《小美人鱼》(1145.39万元)、蔡国强《男人、老鹰和天空中的眼睛》(1052.77万元)、曾梵志《面具系列15号》(1052.77万元)等6位画家也均突破千万元大关。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势表现使争论更加激烈,那么该如何正确看待关于当代艺术品的这场争论呢?

  一、淘金期已过,金子与垃圾并存。

  客观地讲,眼下当代艺术品既不是遍地黄金,也并非充斥垃圾,而是金子与垃圾并存。应该说,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佳投资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早已不是昔日的遍地拾金,而变成淘金不易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上涨波——“价值发现期”已经结束。

  当代艺术品真正意义上的“金矿”是指2005年以前,因为当时国内绝大多数油画家的作品尚在低位徘徊,价格能超过百万元的可谓凤毛麟角。回顾2005年以前,不仅当代艺术的“F4”(张晓刚、方力均、王广义、岳敏君)鲜有上百万的价位,大部分不过几十万元之间,刘小东的作品几万元还曾惨遭流拍,写实画派杨飞云等人的画价也不高,远未像现今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高不可攀的地步。在当时,整个中国油画界,能屡超百万元的只有吴冠中和陈逸飞两人而已。进入2005年秋,国内当代艺术开始出现大幅上涨,2006年始,张晓刚《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春拍以97.92万美元(809.79万元)一炮打响,才真正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品飙升的序幕,并由此带动了岳敏君、方力均、刘小东等人画价的猛涨。随后,在国内出现了北京保利秋拍刘小东《三峡新移民》2200万元的高价,老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也水涨船高,《长江万里图》在北京翰海秋拍以3795万元刷新了国内油画拍卖新天价,当代艺术品的热度从此令人刮目相看。

  在当代艺术异军突起后,价值发现的功能已经完成,从前被边缘化、被市场冷落的局面已彻底发生改变,低位淘金已绝非易事了。同时,必须承认,行情的整体升温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鱼龙混杂的现象,不少毫无艺术性可言,缺少投资价值的作品也趁机“搭车”上涨,垃圾屡见不鲜,价位高估比比皆是。尽管“金子”还没有绝迹,但在价位高旋、风险急剧加大的情况下,做好甄别选择就显得相当关键与重要。所以,“金矿”之说显然缺乏依据,称之为“被开发了的金矿”恐怕更恰当、更准确一些,因为从前买了画就赚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二、泡沫是正常市场现象,夸大或轻视都不可取。

  关于当代艺术是否存在“泡沫”,可以说争议分歧一直较大。笔者以为,这主要因为利益、角度不同造成的,盲目夸大泡沫或有意忽略泡沫的态度都不可取。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行情是否含有泡沫成分?中央美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赵力认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来说,泡沫不是主要问题,它的积极方面总是大于消极方面的。”而另外一些专家则对当代艺术中的泡沫表示了担忧。收藏艺术品已10年的收藏家高捷表示:“从生产资料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品首先是消费品,其次才兼有投资的功能,而当下许多企业把它当作纯粹的投资品种来看待,一些企业甚至放下主业或是拿发展主业的资金来投资艺术品,以套取高额利润,导致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以让人看不懂的价格上蹿,一些艺术品在不到一年甚至几个月便翻了数番。这样下去,最后接盘者就是自己的掘墓人。”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在得知自己的《小提琴手》高价拍出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市场“有泡沫”,并认为那幅成交价为363万元的《小提琴手》与自己并无多大干系。“那是市场炒的。早10年中国油画确实太低,应该涨,但问题是涨得太快,这样下去会将今后数十年的空间给堵了。”在2007年中国嘉德春拍中,靳尚谊的《画僧髡残》以1601.6万元拍出,恐怕无论如何是靳先生这样的“泡沫论”者难以料到的!

  尽管市场各方对于泡沫持不同意见,但由于艺术市场不规范因素带来的诸多不健康因素的大量存在还是不容忽视的。就时下的情况看,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不过150亿元,年艺术品交易额也不过两三百亿元。据某专业机构保守估计,中国个人资产超千万元的不下100万人,此外许多人购买艺术品往往是企业或企业联合行为。可见,中国艺术品年成交额相对中国人整体可支配的财富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当前的泡沫论调呢?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是一些人认为的泡沫即“市场泡沫化”;二是一些人认为的泡沫是市场中存在泡沫,也即“局部泡沫”。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仅泡沫程度不同,对整个市场的定性和判断也有天壤之别。少量的泡沫是一项经济活动的正常市场现象,无碍于市场整体的健康发展,而市场存在过量的泡沫甚至市场泡沫化无疑将使市场陷入投机的巨大风险,是亟需市场各方人士警惕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当代艺术市场泡沫虽然是局部的,但是其积累起来的潜在风险正在加剧,一些人甚至惊呼中国股市的三大毒瘤——即坐庄、关联交易和虚报利润再现了当下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不断人为膨胀着市场中的泡沫。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市场中的泡沫,轻视泡沫会导致泡沫越积越多,直至市场崩盘。而夸大泡沫则会使投资者缩手缩脚,市场失去发展的良机。

  笔者以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由市场发展过快、场内外资金推动、人为炒作等多方面造成。首先,行情由“过冷”转到“过热”仅有短短一两年的时间,价格的急速飙升使泡沫大量产生。其二,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从整体看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对于盘子并不大的当代艺术板块而言,只要有新的场外增量资金加入,就将引起行情的大波动。在这一点上,它同股票市场毫无二致,“量价关系”决定市场涨跌,先有“量”,后有“价”,没有资金上的量,价格上涨就无从谈起。就国内当代艺术的上涨而言,板块轮流涨,资金总是趋向于流向容易带来短期收益的品种。前几年投资中国书画的一些买家这一两年也将部分资金转向当代艺术,连投资古代书画的台湾“寒舍空间”今年也开始投资当代艺术,仅2007年在国内春拍中就举走了6000万元的当代艺术拍品。对张晓刚、方力均、岳敏君几位当红画家也是如此,海外资金造就了他们的天价。“写实画派”之所以在国内走红,也是有相当资金屯集于其中。在海外炒“F4”,国内炒写实,都因为筹码在自己手中,双方谁也不愿给对方抬轿子。在大量资金推动下,原有的价格平衡被打破,市场泡沫也就一点点增生。其三,人为炒作也是罪魁祸首,在利益驱动下,不少炒家、画廊、画家为了一己私利纷纷加入到造市的队伍中,假纪录、假成交司空见惯,使人们对当今的许多天价、成交率产生怀疑,人为因素使当代艺术中变得越来越投机,泡沫迅速膨胀。

  当代艺术从短期看,由于上涨时间还不太久,热度仍会维持一段时期,充满“猴性”是新兴热点板块的一大特征,价格可能上蹿下跳,是否具有稳定性令人担忧。既然它的飙升是由场内外资金流动引起,那么资金的游离也会使它出现调整。泡沫的溢出和破灭是迟早的事,随时进行内部修正是最好的,累积到一起只能是破怀性的,希望它不要重蹈前几年中国书画的覆辙。当代艺术还是慢慢与国际接轨,未来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品行情应是涨跌互见,一路上涨恐怕只能是有些人的一厢情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鉴藏 00007 再谈当代艺术:
“金矿”还是“泡沫”?
■牟建平 2007-10-27 48256DEA008181F54825737E000BAAF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