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视点
3  4  
PDF 版
· 对话雕塑
· 大河魂·兰州画院作品展
赴福州、长沙展出
· 浙江美术馆向全国版画展征集代表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对话雕塑
□本报记者 王凯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极易与观看者形成互动,但在艺术过度依赖于展示效果的当下,雕塑同样也伴随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于自身艺术形式的挑战。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系列展览之二的“临风塑质”前段时间在上海开幕后,又回到中国美院美术馆进行巡展,趁此展览之际,我们采访了雕塑系系主任龙翔(以下简称龙)。

  记:在当下,因为牵扯到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因素,大规模的雕塑展览相对已经变得很少。

  龙:办一个成规模的雕塑类展览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包括布展、运输等环节都很麻烦,你讲的是客观事实。

  记:在杭州的展览现场,我看到中国美院美术馆的展厅内部有了一些区别以往的大规模改动,并且从杭州展出的作品数量和内容上看,都较上海要丰富。

  龙:今年暑假里,学院美术馆利用假期空档特意进行了整修,重点是以前不能承重的地方都做了加固,一方面是为了雕塑系这次的展览,另一方面,也是为即将到来的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做准备。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不少作品因为承重问题无法展出。

  记:虽然雕塑作品在展览中会收到很多方面的制约,但有个现象却是毋庸置疑的,就是雕塑与民众的互动性。在民众面对一件雕塑作品与同样面对一件国画、油画时,雕塑给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放置在公共空间里的很多雕塑作品,有时候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比如“十一”期间来杭旅游的游客,当他们看到杭州户外放置的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时,他们会对杭州基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传统认识,另外也会认识到杭州今天是一个同样充满现代感的城市。

  龙:这主要是源于雕塑自身作为公共艺术的功能。因为有许多雕塑作品可以直接放置在户外空间中,而我们又是生活在一种社会场景中,人的行为会在这个特定空间中同雕塑形成一种近远和触摸的互动关系,从而产生不同视觉和心理上的体验。绘画是一种被动式的艺术,雕塑是一种主动的艺术,通过雕塑可以将观看者的视觉和触觉都调动起来。

  记:雕塑与民众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社会价值比较大,但在艺术市场中有些雕塑作品却因为尺幅较大收藏起来颇有难度。

  龙:如果要收藏大尺幅作品,收藏空间以及经济实力一定要跟上才可以。艺术市场中被收藏的雕塑作品很多都是比较小的架上雕塑,与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比较,这或许是一种缺陷。这种情况在近几年中开始有些改变,主要是伴随艺术家对雕塑造型语言和材料的再挖掘,比如原来的架上雕塑可以变为悬挂雕塑,软雕塑可以占据墙面或者天顶的空间。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认为是雕塑本身的再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其自身的收藏空间。

  记:中国美院是中国比较早建立雕塑系的学院之一。像央美、广美、鲁美等学院的雕塑系在国内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国美院雕塑系与这些兄弟院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定位?

  龙: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有五个工作室,分别是具象表现、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材料视觉、空间形态下的三维空间、未来可能性与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从五个工作室的设置可以看出我们是在相对理性的认识下进行研究和创作。像央美和广美的雕塑系教学则主要是以导师个人的研究取向开展课题,这势必就会带有比较强的感性成分。我认为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学科逻辑性不是很强,对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是不利的。

  雕塑系五个工作室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现在也不是很成熟,但我们相信通过工作室的定位研究和最终理念的形成,至少可以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诠释。雕塑现在面临着各种艺术门类的冲击,究其原因也就在于雕塑工作者没有主动涉足问题、研究问题。

  记:雕塑系最初开始划分工作室是在什么时间?

  龙:2000年左右。在开始划分工作室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每个工作室都有相对明确的研究方向,但这些研究方向有时候还是束缚了教师们的思维,一些教师偏好的创作手段受到了制约。

  但这也仅仅是在划分工作室的初期。像我个人属于第三工作室,但我也没有停止具象雕塑的创作,反而越来越感觉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可以对具象雕塑的创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记:通过此次“临风塑质”系列展,您对今后雕塑系的教学及展示有没有新的认识和发展?

  龙:美院的展览有别于社会上商业性质的展览,学院老师关注的雕塑艺术是雕塑专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学院机制促使老师自觉地朝着学术的方向发展,有些吃力不讨好,但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研究态度,也为我们雕塑艺术的教学和未来发展有了前期理论上的准备和形式上的铺垫。

  通过这次在杭州的展览,倒是让我对雕塑展览的展出形式产生一些思考。比如,我们可以从作品尺幅以及对材质的运用上在具体策划展览中,事先将作品分成两个大类做针对性展览,一个完全是重工业的类型,可能这类对展馆的要求比较挑剔。如果不仅限于室内展示,这些作品我们倒可以完全推向户外进行展示。还有一种就是集中恢复对架上雕塑的重视,这类展览相对可以是小型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5 对话雕塑 □本报记者 王凯 2007-10-27 48256DEA008181F54825737E002B38D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