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主办的“2007兰亭论坛:书法与中国社会”于10月23日至26日在绍兴举办,论坛极富建设性成果,兹刊发邱振中讲演文章,以窥一斑。
在这次讨论会上我说得已经比较多了,下面我要讲到的也不算是总结,算是我个人参予讨论会的策划以及聆听以后的一些感想。
大家在发言中都屡次表示对兰亭书法学院以及会议策划者的感谢,我觉得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你们。然后,我想要说的是这次策划我们没有谈到是书法社会学的讨论会。因为从已经发表的关于书法研究的文章,以及根据估计的情况来看,我们对书法社会学的研究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很多文章和发言只是涉及有关社会学、社会而已。我自己也是一个对社会学有所关注,但是没有深入研究的人,通过这次的组织和策划,也读了一些书,学习到很多东西。我自己有一个思想——我也经常跟学生说——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并不是你所热爱的、关心的或者熟悉的东西,对你一生的成长、思想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你察觉到它的重要性而你又很不熟悉的东西,所以,我这几句话也是我策划这个活动、这个主题的来由,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刚才那种未到达顶峰的争论的一点意见。
第二点,从大家的文章和发言里,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把一个学科的精彩的结果应用到另一个学科是多么的艰难,这里需要我们谦虚的、长期的、坚持不懈地阅读、学习和思考,才有可能把其他领域的成果转化为,或者用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第三,即使是这样,我们这次的讨论收获仍然是巨大的。我想我们大概可以说到这样三点:第一,关于什么是学术,什么是思想,什么是随想、随笔。我想在这次的文章里,在发言里,都有一个展示,我想对所有聆听过这次发言的人,对我们都会有所触动,都会带回去这些印象,细细地思考;第二点,这次讨论会是一个多学科参予的讨论,多学科的参予和交流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情结,因为我自己的兴趣就比较广泛,阅读的面比较宽,虽然深入还不够,但是关注的面比较宽,特别是对我感兴趣的几个点。比如说,对书法研究有关的古典文论研究、中国诗歌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现代哲学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我非常关注。但是,只是出自一些友情,或者偶然的机缘和一些学生有些接触,真正地在学科上的联系我们并没有建立起来。当然,这样一次讨论会,我的主旨首先并不是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是从主题出发,但是,客观上我们却造成了一种效果,就是刚才校长在总结中说的,我们集合了传播学、新闻学、历史学等等。我们坐在一起来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不管我们的深刻性怎么样,客观上都给了我们一个激发的机会。我想每个人对此都会有所感受;第三点,我们为进一步的书法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材料和线索。我想首先说说线索。比如刚才吴川淮说的,在甘肃,农民什么都没有,但他买一台电脑,上网,然后查对你这个作者(书法家)的资料。这对我们感觉很震惊,像这样朴素的材料,而且非常重要的材料,我觉得真的是胜过很多空谈的论文,就这么一句话!如果不记录下来,以后人们就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做书法的人、关心书法的人是什么状态,就缺那么一个东西。
当然远不能说我们征集的这么寥寥几篇文章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这表现了我们的一种愿望,如果这个愿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传播到整个社会和学界,我想对书法的推动将是巨大的。这是我们感觉到很高兴的一点。比如还有关于网络的叙述,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它发展太迅速了,我想周明华他思考都来不及,成员每天增长一千人,他兴奋得不得了,没有时间来反思这个事。所以昨天他的发言能够思考到这些主题词,能够这么贴切地讲述,我想,如果不是这个会议的催促,他恐怕没有这个机会来反思。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这样的发言。比如其他领域对网络、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这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领域,而书法作为大众文化的研究,这些领域我们都根本没有开展,也远远落后于文化领域里其他相关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需要抓紧赶上的。
有一次台湾的罗青先生在我家聊天,同去的有我的一个研究生和他的一个研究生,我们都谈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找一个课题不知道有多难,找不到好课题,合适的课题太少了。其实可做的课题太多太多了。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平时的关注,思考,对现象的观察,你的状态,特别是对现象的观察和收集、鉴别,这是第一步。现象包括很多,包括社会现象,作品啊,古文献啊,包括我们坐在这里的谈论,都属于现象。你要对现象有极度的敏感,然后才谈得上研究。好,这个我们不说了。这是我上面谈的三点,是我觉得我们会议的收获。下面我再谈一点,我们会议的特点:很明显一个特点就是参与的代表非常年轻,几乎比所有讨论会的代表都年轻。除了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讨论会有可能比我们的代表更年轻。我跟吴国豪先生交谈过,昨天我请他谈谈参与苏州的书学讨论会和我们这次讨论会的对比。因为在座的有刘恒、我、吴国豪先生,台湾的胡小姐、刘东芹,我们几个是两个讨论会都参加了的。吴先生在谈到他感受的时候,他很兴奋,我想他的感受也给我们一些启发。这次参与的相当一部分是毕业的或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是书法研究未来的中坚力量。这是我想谁都不会怀疑的一点。而且他们正在冒出一种趋势,蓬勃发展的那种锐气,同时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正在进行非常扎实的准备,为他们的抱负,为以后的理想作准备。这里我要跟大家谈一个我们还没有完全定下来的计划,因为刘恒先生是负责书协学术委员会和研究部的组织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然后我们在广东的时候就聊起来,能不能有一种比全国讨论会更松散的形式,把这些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最后我们前两天吃饭的时候就谈起一个项目,叫作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青年学者培养计划。由学术委员会来主持,一些学校来做具体的事。我们会有些经费,很可能比某些国家研究项目的经费还多。这是让我们很兴奋的一点,同时这个活动可以更多地由他们博士生硕士生自己去组织、去构思,见面会、交谊会,我在北京就设想过,可以请一些相关领域的,甚至是距离很远领域的学者来和学生聊天,或者是请几位学者聊天,学生来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交流的考察的方式。昨天我想到这个青年学者培养计划,非常兴奋,所以我忍不住,在这个计划还没有被最后批准的时候,向大家谈到这个构想。我想不仅是对青年学者、对学生是个福音,对整个领域应该都是个福音。
再下面就谈谈具体问题。一个是论文的修订和补充。我们论坛结束以后,会马上投入论文集的编辑工作。我昨天也讲过,这个编辑工作,将和论坛成为一个平行的,有关又有距离的一项工作。里面可以补充一些文章,当然这可能跟一般学术惯例不符合。一般论文集的惯例就是提交的论文修订以后收集而成,我想我们对惯例没有那么尊重,我们尊重的是学术的进步和它可能达到的深度,这是我最关心的。就是说我们将会补充一些文章,有一部分文章由于不符合我们的主题,也可能不收入,这个要请大家谅解。因为我们希望尽可能保持整个文集的学术性,当然感谢所有提供了稿件的朋友。
另外,还有一个想法,也是我谈过的,就是我们这个书里,将有一部分是书法与中国社会的图片,计划的照片应该是50到60件,如果有精彩的可以更多。因为每次论坛我们都想做一个相应的图片的部分,一个是它们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再一个客观地说,也想让这个文集、这个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实际上很多社会现象也是文章里不能够反映的,来不及反映,要转化成论文它还差好远,但是图片很直观。我这里举两个例子,用以说明这个图片构思的思路和方式。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也为我们提供一些图片资料,也是对我们论坛极大的支持。有一个就是我在4月份,刘恒也和我在一起,我们在溪口的街上拍到的一个照片,一个无手臂的残疾人在街头写字,我说赶快拍下来。因为我记起来在一个宋人的书里有一段笔记,笔记里是这样说的,这本书后来查到是《太平广记》,它引用的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殂》里的一段话。原话大致是这样的:东都洛阳天津桥下有乞儿卖字,这人没有双臂,他用脚夹着笔,可以把笔仍起来有一尺高,扔起来又接住,几次不掉,接着写字,写的字“官书不如”,就是官家的公文没有他写的好。那你想如果这个照片放在那里,这是2007年4月的几号,在溪口的街头,下面是段成式《酉阳杂殂》的这么一段说明,我们就放在这里,相隔一千二百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除了那个人没有把笔扔起来以外。我想这样的对比对我们来说是不是说明了一些社会现象,很精彩。另外还有一张照片,是我一个学生在曲阜的城门洞里拍的小广告,他拍了很多照片,这种小广告到处都是,他拍的一个是“枪支”,后面一个手机号码,旁边是“黑车”,再一个手机号码。就是说卖枪支和黑车的,他敢做广告,用毛笔写的。这个书写和社会的关系怎么样?另外我让他再补拍了一个城门洞的远景还有周围的环境。另外还有一组照片是白谦慎提供的,六张,娟娟发屋的照片,娟娟发屋改了仿宋字,后来又没有了,他拍下了几年之中那个地方的变迁,因为他这本书肯定能成为书法学里面的一本名著,这是可以断定的,而且是书法社会学里重要的可以说开山之作。他这个照片配合他的著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也很有趣的文献,对不对?所以我希望大家从各个方面来构想来提供图片,补充到我们这个图片集里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