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油画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克举的“生长的风景油画展”,11月23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画坛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王克举,在进入新世纪后,完全打破自己过去的风格,重新发现一个艺术形式,在自己的画面中建立一种新秩序,画出了自己心中的中国风景,画出了油画艺术的中国气派。
王克举走过的是一个探索与创新长达十年的艰苦历程,他寻找到的自己心中的大风景是中国乡土的风景,是中国乡土的农民精神,是中国农民的坚韧勤劳的奋斗精神。他的风景系列油画作品都是对景写生,田园、山林、树木和庄稼成为他的绘画主题。他面对自然写生,不是自然景色的再现和照搬,在他表现的大自然和乡村景色中,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绘画语言的处理与转换,具有绘画表现性和一种性格化的内涵,流露出强烈的情绪化和对生命意义的抒发与表达。他的色彩显得深沉而和谐,表达了一种东方人对艺术精神的追求。在画面中他不追求细腻,而着意于气势、气韵和意境;不追求文雅,而更喜欢通过笔触和色彩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追求色彩的空间效果,而刻意于色彩与色块之间的情绪把握。画中的线条象在飞翔,又像在散步,既凝重又简洁。
1956年出生于胶州湾畔的王克举,现已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1976年至1983年他幸运地考入山东艺术学校和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和2001年,他又先后两次在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王克举早期的画作表现的是农村的生活,是对自己生活的回忆,有一种怀旧的情结,文学性情节较强,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一系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从写实主义风格入手,表现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这一时期创作的画作中硕壮、憨厚的人物造型,淳朴、厚实的人情风物,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乡村的生活情景,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王克举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和不断突破自己。1995年是王克举艺术生涯中具有反叛意义的时期,他在美术教学和绘画实践中开始思考绘画本身的问题,研究画面的形式规律,并由此深入到对于绘画本体语言的认知。他说,“我从绘画语言中寻求突破,研究绘画的视觉形式因素,寻找画面结构的关系以及形与形、色与色、线与线的组合关系,抛开情节性和思想性,通过笔意和色彩把情绪直接带进画面中去,这样就拓宽和强化了绘画语言的可变性及画面形式因素的表现力。”1997年,他完成了一次艺术生命的“蜕变”,在把自然景色变成画面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人的内在精神与绘画技法的融合、艺术表现与心灵沟通的途径,使绘画回到了本体。在他这里,油画作为异质文化的语言,已经变成了中国本土的言说,绘画的过程,变成了用色彩和笔触具体表现的过程,不同的物象、不同的组合和态势,在他的眼里变成了不同的符号。
发现一个艺术形式,画出艺术家心灵中的中国风景,这就是王克举的艺术世界,也是王克举风景油画带给观众的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