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美国还是西欧,电影海报从未达到过“奥斯卡”的高度。在“西方”国家,这种宣传电影的视觉元素已迅速被印刷、广播、电视等更加有效的广告形式所取代。而波兰的情况则不同,在那里海报超越了大众广告的力量,深深地植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领域。一张优秀的海报通常会突破电影名称带来的局限而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它吸引、挑逗、怂恿着观众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去思考;它奇妙地捕捉到内容与形式以及色彩与构图之间的互存关系,从而印证出波兰海报超越文字的功能;它赢得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它成为全球海报艺术的一支奇葩。
将西欧和美国的电影海报和那些波兰的创作相比,Charles Rohany曾于1956年在《一位思考者》一文中指出:“或许具有同样价值的问题在于:对一张电影海报而言,是否有必要总是表现和暴露电影明星的私生活或性感的姿势?那些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连裆事件或上膛手枪的戏剧性场景,是否是电影海报的唯一选择?”
德国和英国的评论家们曾撰文对波兰的电影海报作出过类似评价,同时也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自己国家的海报创作。F.H.Wills.曾写到:“战后的展览和出版物经常展现出波兰艺术的活力。首先,我们赞誉电影海报鲜活的创意,有力的艺术表现,纯粹的形式和强烈的色彩;但有一点例外,其他地方的制片人和经销者会以这样一种令人着魔的方式推销他们的电影吗?在德国,一张展现给观者的普通海报绝对不值得一提;而在波兰,海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通告一场文化活动或贸易产品的信息,同时也被视为一种培养大众情趣的方式。海报占据着街头,它的影响力甚至会促使大众去接受一种激发其诞生的潜意识的关联。”
将海报创作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这就是波兰海报艺术学校看待问题的态度,似乎西方和波兰公众是一个未被商业主义玷污的图形艺术分支。事实上技术的局限,既是导致波兰印刷工业生产标准落后的原因,又被反过来认为是激发创造力的障碍。海报的宣传和创作者们找到一个载体,现代艺术多元共存的功能和价值从中获得了一种大众化的表现形式,这比在博物馆更易于接近,同时也比“商业艺术”来得有效。波兰海报艺术学校手中紧握为“优秀图形艺术”而战的武器;拒绝商业文化侵袭的波兰海报艺术成为一种观念的蓝图,令西欧的海报设计师们为之向往。
创作电影海报的探索没有因市场宣传和艺术家为追求海报艺术档次而刻意强调个性表现而受到玷污。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波兰海报呈现野兽派、新潮艺术、新写实主义或波普艺术等西方风格并非巧合的原因。图形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之一Jan Lenica更进一步指出:“一张电影海报不是为了宣扬物质的丰裕,而是要表达与电影内容和个性相关的信息。”因此,通俗的主题随着思考方式和充满诗意化处理的隐喻画面而发生转化;幽默并带有对特定电影主题的轻微嘲讽几乎成为所有海报的共同特征。
时代已发生了变化,要赢得一项投标对今天的艺术家来说更加困难。市场充斥着美国电影和他们的好莱坞式海报。相比1945至1989年间,现在已不再有为这些电影而设计的传统艺术风格的波兰海报了;这就是销售的需要。剩下的来自波兰和欧洲的电影在市场中只占有很小的百分比;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印刷品则尽可能多地服务于这类电影。必须强调的是,这些由年长和年轻设计师们起草的作品成就于创作者的激情和才华。全球还有大量为电影事件、文学评论、节日活动、专题戏剧而创作的印刷海报,尽管我们今天未能看到其中许多同样充满趣味的作品,但将来也许会有机会将它们逐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