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2007’中国当代艺术
批评与理论研讨在黄冈举行
· 更名与正名
· 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
即将揭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更名与正名
从公共艺术学院更名谈当代公共艺术研究的学术使命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 江
  首先,我代表学院祝贺我院原视觉艺术学院更名为公共艺术学院,并以“众乐乐”的心情,见证今天这个揭牌的典礼。

  (一)

  公共艺术学院的更名,首先标志着以视觉艺术学院为载体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初创期的结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是一个艰苦创业也是激情创业的年代。从望江山1955年建成的老园子,向大樟树下的素朴家园的修葺;从简陋的娃哈哈童装厂,向那驿站一般的校舍的改造;从秋池春草的山北田陌,向院落栉比、万瓦聚拢的一期校园的重建;从杂乱无章的远郊村舍,向山水书院的文学望境的全面实现,我们伴着象山一步步走过来。那周遭大山的远端,荡漾着悠蔓的孤山钟声,敲击在我们和象山一道的历史性的履痕之上。我们穿越七十多年时光,咀嚼孤山创业的精神理想,肩负着新型美院的建造使命,含辛茹苦,一路走来。我们脚踏象山之麓的宏调,携手南山湖畔的悠远,形成一支新的团队旗帜,众志成城,一路走来。我们如象山的鹭鸟,乘着时代的浩然季风,在视觉文化的当代田原上寻觅新的家园,群策群力,一路走来。

  孤山、南山、象山,山连山,一山更比一山岚。象山风光,一年一新,那曾经的岁月又都化成了象山的万千气象,镌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中。此刻,我们向视觉艺术学院这光荣的名称告别,我们向象山创业的一个年代告别。但这名称和这年代都不会远去,她是我们精神记忆中永远搬不走的东西。搬不走的东西就是家园,面对这样的家园,我们永远心怀敬意。

  (二)

  公共艺术学院的更名,还标志着经过将近一年的整合工作,我院三层三部十学院的格局趋于完成。

  2003年,随着南山校园整体改造完成,我院从中转办学的困境中走出来,形成了两山两江四个学院的办学格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四年来,我院着力打造象山校园,2004年底完成山北一期建设。今年九月,山南二期工程和生活用房工程基本完成。校园建设的根本改善,为我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打下重要基础。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当年毛主席的激扬文字,也是今天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和新矛盾的生动写照。在这新形势的后面,正孕育着视觉文化的深刻转向和全面的学科重组。在全球的跨文化境域中,我院弘扬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以人形链状结构来构建造型艺术古今中外的内在联系,确保了国家美术学重点学科的位置。同时,美术史论学科通过多年的筹备,发展出多个理论研究的方向,整合而为艺术人文学院,形成了今古人文的资源性影响。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院一方面重组设计艺术学院,营造设计艺术这又一传统优势学科的高点;另一方面建立传媒动画学院,向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新技术文化学科全面发展,并逐渐形成特色团队和特色水平。针对城市化疾迅发展的进程,我院组建建筑艺术学院,提出重建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学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原视觉艺术学院进行了积极的学科整合,着重向城市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教育和手工艺术方向发展,今天正式更名为公共艺术学院。加上上海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职学院、成教学院,十学院格局完整实现,我院进入了一个新的教学发展的历史时期。

  (三)

  公共艺术学院的更名,同时还标志着面对当代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对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我们要面对公共艺术的学科定位的问题。公共艺术是城市化背景之下新的文化命题,是当代世界性的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显然,她是一个交叉的学科研究。这种交叉学科研究,绝不仅仅把某一学科和与之相关的几个学科拼合在一起,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去研究同一个论题,而是要构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种学科的新主体。她所借助的各种学科不是一份简单的综合清单,而是提供不可替代的和有效的方法论方面的东西,交织而成研究主体内在的结构性融合,进而铸造一种具有根源性指导意义的思考的模式。昨天晚上,我们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名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当代社会的公共性进行剖析与评说,对公共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寄予深切的期望。

  公共艺术研究如何建构这样一个新的主体呢?艺术的现象久已存在,艺术研究的学科主体伴随近现代学院改革的全过程。要构建新的学科主体,就要考察作为这一研究对象的“公共艺术”是什么东西?就必须在相互的关系中重新考察“公共”和“艺术”这两者。我们要努力使这两个概念摆脱传统视野中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这样的思想不是缘木求鱼,而是从相关的内在的根源处提出重新思考。为公共艺术正名。“公共”既指公共场所,又指公共性本身,是以公共性场域为平台来表达和推衍公共性的精神。因此,“场所”的中心性成了公共艺术学科的核心思想。场所是一个内涵丰满的称谓,既指某一空间与周遭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的总和,又指向蕴涵在时间因素中的归宿和命运之感。所谓的公共性,即是思考人们在这样的场所中究竟发生什么事,可能发生什么事。公共艺术就是调动艺术的方式,使这样发生之境和发生之事一道成为公众的可见和可感的场所。因此,在公共艺术的方法论中,优先突出的是场所。其思考的模式旨在视觉性地开掘这种境域场所对于公众的普通而有效的心灵融通。清人况周颐说:“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历不得已者,词心见也。”公共艺术就是要把握这份“词心”,并使之活在风雨江山之中来影响和感动众人。如果说,艺术家自己的创作行为是独乐乐,那么公共艺术的创作则努力弥合造型个性的表征与公共语言学的表征的历史性断裂,充分调动人们的谜一般的差异性,营造特定场所中的众乐乐。独乐,众乐,既是这个庆典展览的主题,也是公共艺术学院学科整合和研究方向的主题。因此,我们说,建立具有浓厚东方意蕴的当代公共艺术学,构造以境域的中心性为核心,以视觉活动的“视觉性”为基本构架、以当代人群的新型的精神交流模式为基本指向的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系统,是公共艺术学院的光荣的学术使命。

  老师们,同学们,公共艺术学院所在的四号楼、五号楼,是两座打开的四合院。四合院被打开,内外相通;某种学术领域被打开,人的心灵相通。但这种开合却具有不同的向度,正是这种向度道说着历史境域的独特性,构造了一个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时代和社会。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建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学,为建好公共艺术学院而努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2 更名与正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 江 2007-12-8 48256DEA008181F5482573A90012DF7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