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画家
3  4  
PDF 版
·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开创中国绘画新空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开创中国绘画新空间
□钟章法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实践,“时空水墨画”这一体现宇宙人生大律动、大节奏,表现大自然宏观整体美的绘画样式,终于以其全新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以独具个性的创造为中国画的创新打开了一个窗口,也给民族绘画的发展带来了生机。这一绘画新样式的出现,表明表现大自然风光的中国绘画艺术不会永远停留在山水画一种样式上,中国画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画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唯一表现大自然风光的绘画,中国山水画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创作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精深的高度,也可以说已形成了一个创作发展的程式化模式。人们要有所突破、超越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了。鲁迅先生也说:“我以为宋末以后,除了山水画,实在没有什么绘画。山水画的发展也到了绝顶,后人无以胜之。即使使用了别的手法和工具,虽然可以见得新颖,却难于更加伟大,因为一方面也被题材所限制了……”我认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纵观中国画史,虽然历代名家大师辈出,但是基本上没有离开山水画这一程式化、因袭性的创作模式,走的还是继承传统、在原有模式上发扬光大的路子,很少有新的艺术样式出现。

  科学讲发明,艺术讲创新。所谓新,指的是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也就是古今中外,过去、现在所没有的。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就是思想观念要新,审美角度、审美情趣要新,作品内容、意境要新,表现样式、技法要新。也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要有自己的风格面貌,要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这可能吗?这是天方夜谭吗?我坚定地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绝对静止、凝固不变和僵化的事物终将灭亡。要取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而创新首先需要开拓者的勇气、志气和自信,更需要一个人一辈子全身心的投入。我身体力行,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探索、艰苦奋斗,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作为表现大自然风光的绘画——中国山水画,它的创作发展模式、所能表现的艺术范围、所能体现的人生境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空白,还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深入挖掘,从大自然、人生的宏观体悟中创造出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新样式——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

  从大自然中寻找突破口,开创“云法造境”新样式

  浩瀚的传统,可能使人淹没,但一个立志创新的艺术家,却可以奋力穿越它而获得激流似的力量。填补和创造前人没有达到、没有完成的,是我们后继者的责任。艺术既然是一种创造力的产物,那么对于一切想要创新的探索者来说,就应在前人未曾考虑过、或被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问题上做文章,努力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通过创新为美术史增添新篇章。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唯一的一条路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

  众所周知,构成大自然的主要物体是天和地。大地上的山川、大海,天空中的星辰和云海,她们在生生不息地演化中传递出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美的信息。她们既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空间,也给人们的精神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云是大自然中一种主要的物体。它生动活泼、变幻莫测,它吞吐天地间的气度、容量之大,正如大海一样比山川、草木更能使人产生一种运动美感,也更具有象征寓意性,更容易打动人心,激起情感的风波。

  但是,从古到今,画山石花鸟的画家比比皆是,而表现云雾美的画家则屈指可数。大自然中的“云雾”为什么没能作为创作主体来表现呢?归纳起来,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画是非常讲究技术的,对技巧有很高的要求。有经验的画家十分清楚,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在中国画创作中,实的物体容易表现,虚的物象难以把握。云雾看得见、摸不着,要在画面上固定她变幻莫测的形态是非常困难的。历史上有米芾父子,现代有岭南二高、陆俨少,还有当代多位擅长画云的画家,都在描绘云雾上下了苦功,画得也非常地生动活泼,但与大自然千变万化的云雾相比,他们在表现形式和画法上还是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在旧有山水画样式上把山、水作为主体,把云作为客体,作为山水的辅助来处理。要总结提炼出表现不同云海的笔墨语言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没有长年累月全身心的投入,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传统山水、花鸟画经过长期的发展,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技法上都有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一般的画家目光容易禁锢于传统山水、花鸟画的题材内容,陈陈相因于旧时作品体现的情调,而在表现技法上则要么一成不变,要么东拼西凑;过于热衷于学某某大师、某某派,盲目跟风、随波逐流。殊不知大师的出现有他们当时的历史情境、个人因素,却忘了当下自己的存在。因而造成了创作上因同样程式、同样技法和同样审美趣味而形成的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不良现象。

  三、从题材内容的人文精神上看,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诗词曲赋为传统山水、花鸟画提供了象征寓意的参照,而对于云雾,从古到今能够借鉴参照的经验非常少。这给画家在人文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合和作品意境的创造上带来了难度。所以,一直以来山水画都不把云雾作为创作的主体来表现,而是在画面上留出空白让人们去想象。缺少云雾这种主要的创作元素,使得人生之中那种惊心动魄、崇高悲壮、可感可怀、可歌可泣、凄凉孤寂、深沉哀伤的情感,在山水画中得不到完美的体现与张扬。而这些最普遍、最动人心弦的人生际遇和情感经验,正是中外艺术家所要歌颂表达的内容。

  千百年来,传统山水画基本没有利用“云雾”这一大自然最生动活泼、动人心弦的创作元素作为创作主体,留下以云为主体、表现强大生命力、气势深沉博大的作品,这是中国美术史的一大空白。一个有使命感的当代艺术家应该做点什么呢?应该在前人没有达到的方面加以充实。也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为中国绘画增添新因素。而“云法造境”正是我经过多年深研传统、深入自然的艺术思考实践,从大自然中寻找到的艺术创新突破口。

  “云法造境”,顾名思义就是把大自然中的“云雾”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从中提炼创造能体现云雾美感、有人文精神内容的创作样式、表现技法,营造出具有新的内涵和意境的艺术作品。

  “云法造境”把“云雾”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通过提升、强化、烘托、提炼等艺术手段凸现张扬大自然中的运动美感,开拓一片大自然与人生浑然一体的情景境界。以“云法造境”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把一切都统一到这条主线之中,用这条主线来贯穿和主导绘画创作。用“云法造境”这条主线去揉合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样式,可以产生一种灵动活泼、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这一种方式贯穿于“时空水墨画”创作中,则能表现雄肆阳刚天地浑茫的大宇宙意象,打开一条通往更广阔的宇宙结构的道路,开创中国绘画新空间。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

  “创新”,一直是人们在讨论的话题,关键是怎么样才算是“创新”。这个“新”是怎么样的新,新到什么程度。是在原有传统模式上的改良,还是别开生面,重新建立一个全新样式。台湾画家刘国松认为:“黄宾虹、齐白石等只是文人画笔墨的演奏者,他们还不是作曲家,虽然演奏家处理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的风格……”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认真想起来很有说服力。事实上,我们的大部分前辈大师也都是按照千百年来已经形成的创作模式不断地进行再创造的。美术史论家水天中就指出:“黄宾虹是在黄山长大的,对黄山山水有很深的体验和研究。他提出自己的理想,他想用钟鼎和大篆的笔法来画黄山烟云。但从他的作品来看,这只是一种理想。”可见当时黄宾虹也有在表现云海技法上创新的理想,但没能实现。我们必须看到,大师有大师的长处,但也有他不足的方面。实事求是才是尊重大师。对这样的观点,可能部分中国画家一时不能接受。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真正的创新必须是站在历史高度看问题,站在艺术创造的前沿解决问题。艺术之树枝繁叶茂,中国民族绘画对大自然风光的表现永远就只有山水画这一种样式吗?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的画家永远就只能吊在一根枝干上,一代代永远就走一条路吗?

  我们知道,“创作”是在包罗万象的自然界中借助于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寻找和发现大自然新的组合。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自身的情感及艺术语言的有力而自然的组合才是绘画的生命。因此,创新的基础既应来自对自然、人生的现代体验,也应来自对传统深层精神的直接把握和扬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它的文化光耀世界。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人文哲学,它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永远主导我们一代代人的艺术创作。我们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引以为傲,永远没有理由怀疑它、淡化它。所以,创新必须不脱离中国艺术基本精神的本质,这样的创新才是中国绘画的创新。我经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为自己的艺术创新锁定一个坐标——“纵向索取,横向发展”。

  纵向索取是指在始终不离开“天人合一”艺术精神的前提下,向传统文化学习、索取。横向发展是指不在现有的传统山水画上做大的文章,相反是与传统山水画拉开距离,重新回到大自然,从大自然出发,另辟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纵向索取和横向发展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那么如何通过“纵向索取、横向发展”,实现创新呢?我的艺术实践——以“云法造境”创作模式,打造“时空水墨画”这一新样式,也许在某些层面上能为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构建,就意味着把大自然中所有能够入画的物体、所有创作元素,来一个大的筛选,重新梳理取舍。包括考虑哪些物体应该淡化削弱,哪些物体应该提升强化。构建,也意味着用自己的艺术思想,用自己的审美角度,去统领一切,去安排处理,为自己所想达到的艺术效果服务。就像作家用自己的理想的语言格式写文章,诗人用适合于情感表达的语言、语音格律去咏诗,音乐家用自己喜爱的节奏旋律来谱写歌曲。我认为一个真正想开创一种绘画新样式的人,就必须做一个大自然的作曲家,而不单是做传统艺术的演奏家。大家都做演奏家就永远没有新的歌曲、新的绘画样式的出现了。同时这位开创者还必须既是作曲家又是歌唱家。他要用自己的歌喉唱出自己的歌,用自己创造的语言创作出完整系统的作品。

  以“云法造境”构建的“时空水墨画”, 与传统山水画不同,它把天上的云彩作为艺术创造的主要元素,通过提升、强化云的表现,把山川、大地的景物连成一片,把云作为画面的主旋律,使山川大地等一切景物按云的走势、气势走,突出了大自然的生动活泼精神,突出了天地之间一种大融合、大气象,一种大象无形、无始无终的神韵。“时空水墨画”扩大提升了传统山水画不容易达到的表现范围和意境,把宇宙自然的大演化、大律动、大节奏表现出来,创造出了大自然的交响曲。

  构建“时空水墨画”的审美情调、题材内容、作品意境

  内容、意境的创造是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的目的就在于开拓一片过去不被重视,或被疏忽、淡化的情景境界。

  传统山水画的出现,主要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出于避世出世心理需要,而营造的一种人世中的世外桃源。体现的是一种可望、可行、可居、可游,小桥、流水、人家宁静静态的情调。题材上大多选取高山流水、行旅山居等。解放后,山水画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改变,很多画家开始转向表现祖国的壮丽河山。但在作品的主题意境营造上,基本还是借助于画点屋宇、小桥、流水、船舶、游人、飞鸟等等,作为画面的画龙点睛,来增强烘托画面的主题。这一普遍情况的存在与创作者所持的审美视角有关。古代画家是靠行走或骑毛驴看山、看水、看云彩,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能日行万里、上天入地,到太空遨游,从太空看地球,真正实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视野上的拓展,势必唤起审美视角和观念的飞跃。在大宇宙中潜藏着揭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无限可能性,大宇宙是创造美的无限可能性的根源。当代艺术家应该用与前人不同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发现宇宙间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物理结构和心灵结构联结点,把对宇宙的宏观把握渗透到形象底蕴的精微表现上,创造出艺术表现的新内容新空间。

  时空水墨画面对真实宇宙之无穷缅邈,日月之阴阳盈亏,天地之动静上下,表现的是大自然的一种宏观景象,追求的是大自然的整体感受。这种宏观景象犹如人以高空的角度俯视天空、大地,所见到的应该是大地的一种大体轮廓线和大自然纹理,感受到的是似山、似水、似云的一种宏阔浩瀚、苍苍茫茫的大自然宏观体验。大地上的树木、屋宇、桥梁、人造的景物和人都不可能看清。如果让这些物象出现在画面上,那画面的表现空间就会缩小,那种无边无际的宇宙时空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时空水墨画在画面表现内容上就与传统山水画拉开了距离。

  那么时空水墨画的审美情调、作品意境又是怎么样来构建的呢?

  罗丹讲:“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仅仅给感情提供一种根据,借此可以发展。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的启示的思想与意图。”中国人体验到的山川草木皆有情,宇宙乃是一个有情天地,天理与人心是一致的。一切真正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的精神深处进行的。大自然中的云海实质上是没有感情、没有生命的。但艺术创造可以融入感情、赋予生命。这就是艺术家的高明之处。我们知道,由于人生际遇的不同,同样面对大自然风云变幻的景观,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有的产生激动,有的为之陶醉,有的无动于衷。对艺术创作来说,深入观察体悟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创作前的感情积累。艺术家通过观察、想象、联想、沉思,通过内心世界的过滤,仿佛发现另外一个世界:一种梦幻憧憬、一种包罗万象、一种好像正是自己内心要寻找沟通的世界。以我自己创作为例,我驻足黄山九年,看到那云海翻腾、波浪滚滚、惊淘拍岸的壮观景象,联想到包罗万象的大海、浩瀚的人生之海,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道路的坎坷,人生艺术的艰难,我创作了《黄海之歌》(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画面上山、云、海融为一体,浩瀚无垠、惊天动地,好像是大海在大浪淘沙,气势博大。虽然没有画人,但好像自己就在其中,就在大浪淘沙之中。当看到瀑布云,看到天空中无边无际的云海从各个山头飞流直下,就会联想到象征中华民族的江河源头,联想到象征中华民族魂的黄河壶口,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创作的激情就像打开的闸门飞流直泻,《无尽的乐章》由此产生。这些作品以“物我沟通”、“天人合一”的创造思维,将云雾作为创作主线,整合天地间适合主题意境的表现元素,加以烘托、强化、提升,表现了种种崇高浩大、奇特神秘、见所未见之境象,形成了包容天地宇宙、气势浩大雄浑、意境深沉幽微的“时空水墨画”。

  抓住规律,力求表现云的神韵

  云是大自然中一种变幻莫测、虚实相间的物体。怎么样去把握它、表现它是一个难题。我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中的任何物体,或实或虚、形态各异,但都有一种运动的规律性。云也是一样,它的生发、升腾、变幻,也都有一种规律性,随着一定的运动向度展开。它的任何变化都离不开一条看不见的主线。正是这条主线,引向横阔、引向飞腾,或曲或伸、或内收或外张。而艺术创造就在于把握表现对象的规律。

  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特质是表现一种物体的精神和神韵。所谓神是指一种神态,一种似像似不像的神态;韵是指有一定规律的一种节奏、韵律。简单地说,艺术创作就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任何物体的观察产生感动和激情,在具体创作中通过理性的思考,运用掌握的一种规律把它表现出来。大自然中的云海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会出现不同形态的云海。如果人在云层上面或者在飞机上看云海,那一望无际的云正像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云海望无边,浪接遥天。晴空万里太阳偏,玉砌银铺新世界,处处堆棉。”诗词形象地说明,云海的形态像大海,它的质感又像棉花一样的柔和。

  我认为这就找到了表现“云”的一个突破口。我们艺术创作不是为了画云而画云,而是表现它的神韵,使它成为我们艺术创作的元素,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因为大海从质感上要比云海强,有一定的刚度,而且我们在俯瞰云海时也有一种仿佛是在看大海的感觉,感受到一种道是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可见在具体表现上不一定只想着画云海,应该是既在画云海、又在画大海。可以采用刚柔相间的办法,把虚无的云雾与有质感的大海联系起来,赋予云雾以强烈的质感。而不必把云画成柔绵的形体,为云画云,画出来的东西缺少质感,不免流于俗气。有了这样的认识,怎么样画“云雾”,我想就解决了,而且把云的意境和神韵也提升了。我的作品《波光》、《无声的海》,看上去整幅画面是山,但又是海又是云的感觉。从中可看出我在创作中把自然物体加以提升强化的具体表现。

  创造出似山、似云、似海的皴法

  把握云雾规律、表现云雾神韵的经验,可延伸为把握山川运动规律、展现山川生命活力,进而提升为把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表现无垠宇宙时空的整体美。

  传统山水画画山就是山,画云就是云,画海就是海,表现出的是一种可视的具体形象,所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的情调。时空水墨画要表现的是大自然的整体,是自然界演化与生生不息的整体,而不是一山、一石、一水、一景;是那宏观感受中的似山、似云、似海的大自然纹理,是一种运动美感的展示,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如何用国画语言表现,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又非解决不可。

  三百多年前的清代画家石涛在他的《画语录·海涛章》中讲到山与海的关系:“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也。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他认为从宏观看自然,大海与山在气势韵致上有相似的关系,道出了似山、似海的美学观点。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把这种体悟大自然的美感理念,通过山水画笔墨语言表现出来。

  时代已进入21世纪。科学家对宇宙成因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宇宙世界运动本质的哲学基础。从高空中拍摄的宇宙照片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想象的空间。表现运动是时间的艺术,对流动的时间进行画面的凝固,同时又使空间在运动中展开,传达出更强烈的宇宙意识,既能取形又不为形役,使画面超越于具形,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内涵。

  我认为:从高空看大地、大海、山脉、云海,它的起伏、它的节奏、它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在画面中出现的山应该有海的精神,海也应该有山的神韵。山、海、云应该相互和谐,在画面中也应该体现一种山海云合一的神韵。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从宏观的整体感受中,抓住体现全局的具体特征,又从微观表现客观整体中,提炼出一条统管全局的线;把山、云、海视为一个有机体,提炼出一种能表现似云、似山、似海三位一体的皴法。作品《波光》、《时空的交响》、《无声的海》等都有此明显的特征。可以说,这种表现技法的产生,吸取了传统精神的营养,得益于对大自然的体悟,它为表现一种似像似不像的神韵,表现一种苍苍茫茫、时空无尽的宏观艺术效果奠定了基础,为现有表现技法家族增加了新成员,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绘画用笔的表现精神。

  时空水墨画——大自然的交响

  新的审美角度、新的表现内容,为新的形式、新的技法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新形式、新技法则为新内容在艺术上获得成功提供了实质性的框架支撑。通过几十年的摸索,随着有关构建艺术新样式的主要关键问题的解决,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它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它与传统山水画拉开距离。传统山水画淡化了“云”的表现,没有把云作为一种创作的主要元素,而着重表现的是大地上的崇山峻岭、江河流水、屋宇建筑、树木人物等等具体可视的形象,可以说以表现大自然的下半部为主,故可以“山水”表述之。而“时空水墨画”力求表现的是大自然的整体。它最大特色是所表现的不是具体可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景等景象,而是力求体现宇宙时空的大律动、大节奏的气势。它在有限的画面中展示出无尽的时间变幻、物态的次序、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它超越现实时空的物理规律,以主观想象的时空观念为视觉形象的寄托,把天空、地面、山川、云海、大海连成一个整体,表现似云、似海、似山三位一体的大自然整体感受,达到一种“云与山共舞、山与海同韵”的艺术效果。画面中没有某个地方的具体可视的形象,但好像到处都有,而且非常亲近。使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一种远古、一种神秘、一种浩瀚无垠、一种夜宇茫茫……仿佛是在浮动的无极太空,俯瞰地球的浩瀚山川,是山?是海?是云?这一切只能用“时空”二字来概括。

  时空水墨画的审美指向在哪里?它的主要目标是表现一种动态美、节奏美。我认为:节奏是最美的。大自然中山脉的高山低山起伏是节奏;江海的大浪小浪连绵是节奏;昼夜来复、寒来暑往、阴晴雨雪、天海横斜、天地轮回是节奏;乃至人的生死病老、喜怒哀乐等行为也是节奏。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一切自然界的行为也正象征着人的行为。艺术思维通过天、地、人自然相通,我化为物、物化为我,进入“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时空水墨画”把传统山水画由可游、可居、小桥、流水的静态美,变为改求体验大自然的崇高、雄浑、博大、神秘的节奏美、动态美。把传统山水画画山就是山、画水就是水、画云就是云的具体可视的形象美,改求似山、似云、似海三位一体的似像似不像的神韵美。它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原有欣赏习惯,需要欣赏者通过静观、联想、想象,深入内部寻找一种深层次的美——内在美。时空水墨画以宇宙时空大节奏的展示和天地浑茫奇特神秘意境的表现,把中国绘画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境界。

  时空水墨画的出现,也证明中国画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表现大自然风光的艺术样式。世界上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有相反两方面的反映。这是必须明白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但是时空水墨画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离开“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它从大自然中来,从人生当中来。它以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空间,以有笔有墨、有情有理的新样式,向世人证明:中国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它所能表现的艺术空间还没有穷尽,中国画要发展就需要有更多更新的样式的出现。不管创新的难度有多大,只要有信心,舍得个人的一生得失,路子还是有的。只要有更多有思想、有恒心的开拓者,中国画就永远不会穷途末路,永远有它的生命力。它就像一颗永远发光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照亮全球。

  传统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积累,是一代代人创造的积累。经过历史的沉淀,新的创造也许将来会成为新的传统。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应该有禁区,艺术就是“创造”和“突破”。只有不断地创新充实,才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艺术不光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更是开启大智慧、陶铸真性灵的创造物。艺术不是集体思维模式的感性形式,乃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在某个时空中发出的独特的声音。艺术家最高的目标在于表现他对宇宙人生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构建独具个性的意象世界。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是我这一生一直在做的一件事。也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它让我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更使我真正体会到创新的艰难。真正的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在这艺术市场化、价值混乱的现实环境下,更加显得困难。中国美术史是一部人类发现美、创造美的发展史。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就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只有用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审视思考这个世界,艺术创造才有个性,才有自己的特色,艺术才能不断发展。“人生就是艺术,艺术就是人生”。我还是重复这句至理名言:“这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2007年11月21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6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开创中国绘画新空间 □钟章法 2007-12-15 48256DEA008181F5482573AA0026F6A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