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7版:设计
3  4  
PDF 版
· 2007中国公共艺术高峰对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7中国公共艺术高峰对话
——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使命
2007年11月30日18点
中国美院象山中心校区2号楼小剧场

  曹工化(学术主持人、文艺评论家):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是艺术进入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就是由公共“对话”构成的。“2007中国公共艺术高峰对话”呈示了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学院的学术姿态与学科建构的人文框架。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成立系列活动的主题是《独乐·众乐》,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承继,同时也标明了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性质定位与它担当的文化使命。“对话”也是如此。

  杨奇瑞(公共艺术学院院长):为了视觉艺术学院更名,暨公共艺术学院揭牌,我们组织了以独乐众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今晚我们迎来了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在这里我们将进行公共艺术文化使命的高峰对话活动。我们之所以组织这么一系列活动,就是为了力图使我们这样一个再生的学院有一个较高的起点,树立一个堂堂正正的底面,打好一个有人文深度的基础,表达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的人文艺术主张,探索出一条公共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的主题是独乐众乐,独乐众乐这个词是源于孟子,所以我们公共艺术的内涵直通2000多年前的百家争鸣这个开阔思辨的年代。独乐众乐还有80年前乱世之秋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替宗教”的主张,更是中国美院合而不同艺术理念的发扬。

  沈明明(著名政治学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所谓的政治学,公共艺术存在公共空间与政府有关联,公共权利与政府发生关系,公共政府问题有政治上的考虑安排,对公共艺术前瞻性统筹,也有法律高度空间确定,立法强调参与,艺术家的参与、城市市民的参与,并将公共艺术提高到政治的高度。公共艺术和政府会发生很多关系,公共艺术需要政府对艺术有相当的理解力,城市规划要“上升至立法”,强调艺术家、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公共艺术的含义已极大程度地庸俗化了。因为,人们往往把城雕和环境艺术与它等同。公共艺术应该是重建社会的灵魂。“公共知识分子追求社会的核心价值,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的自由、民主和人文精神有着强烈的标识作用,公共艺术也应该有相似的定义。它关怀社会的核心价值,能对艺术作品产生的社会条件进行批评性的分析,体现社会的诉求,吸引公共的参与,崇尚多元文化,多层次文化的社会功能。公共艺术应起到传道、授业、塑魂的功能。首先应把公共艺术的概念弄清楚。

  徐讯(社会学家,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首席研究员):生活更艺术化应该是公共艺术的功能,故宫、江南庭院、岭南民居就能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和历史,而不是横空出世的。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场所长期放置的艺术作品,公共场所的艺术并不等于是公共艺术,主要区别是前者表达的是艺术家的需求,公共艺术表达的是公众需求,前者所有权归艺术家所有。公共艺术所有权归社会集体所有,前者是临时性的,后者是长久性的,新的普遍被认可的定义尚未形成。

  陈嘉映(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海德格尔哲学研究专家)公共艺术与欧洲城市理念同生长、成长。上世纪17、18 世纪以来,西方思想文化通过政治军事力量席卷世界。公共艺术跟随潮流来到中国,公共艺术与城市关系密切。中国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不发达缘于中国当时建造城市的动机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现在有许多的文化人有着怀旧的情绪,责骂现代生活。近代的主要产物是‘自由’,现代人都不愿意失去。美院从几百人相互都认识的学校变成了现在几千人的学校,即便有些温馨的东西失去了,但是新的可能性开放了。与其我们哀悼过去,不如重新创造生活,重建生活。这个就是我们现代人应承担的历史文化使命。用艺术的生活作为宗教生活的,或是更高的共同生活方式。哲学式的生活,艺术式的生活,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并未有很多意义。学院为国家、为民族未来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树才(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学者、诗歌翻译家):我感觉到任何艺术包括诗歌,就是在追求美,追求美感。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和神学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和宗教是联系的。托马斯说得很朴素,他说美就是让人喜欢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读到的关于美的定义里面最朴素的东西,最朴素的东西也最容易让别人记住。整个大众传媒好像要把所有的崇高的愿望的东西都放到娱乐的低处,公共艺术也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提出一个话题,是不是艺术家作为个性、作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始到艺术本身要去的方向、艺术本身可以去的方向?艺术家以本身的精神性,精神愿望,去考虑艺术何为,他就会通过自己的理解有所创造,而不是为了一个什么东西的功能去创造。

  俞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学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我本身是公共艺术的受用者,这次这个话题独乐和众乐,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与公共服务也有相通处。公共艺术的文化使命认同,公共艺术媒介价值的认知,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公共性,以公共性为核心所形成的艺术品。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是与人进行交流和建设的意义,不是单纯的独乐艺术。从时代性来看,公共艺术承载的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的纽带,一种活泼的方式的延续与发展,从社会性角度讲,公民的素质、愿望在这个载体中进行呈现,还有地域性,预示着文化的特质、文化基因,在载体中的呈现,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意义体现。公共艺术家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文化,个性要融入公共性中,公共艺术是问号多于句号的定义。

  曹增节(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空间是具有多重性的,正是由于空间具有这种属性,我们必须以更新的概念、更正确的价值观来拥抱这个世界,微观空间,宇观空间,还有就是互联网空间。众所周知,互联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作为一名公共艺术家,我们该如何看待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仅是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基于互联网的公共艺术处于初始阶段,我们更应该发展公共艺术空间,使独乐变成众乐,这就是互联网的内在精神。

  陆蓉之(VICTORIA YUNG-CHIH LU),美籍华人(台湾实践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专任教授,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要谈公共空间艺术,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谁的公共艺术?这个公共艺术是为谁的?从空间角度上讲,是无限的。现实一点说,是谁出的钱?那么就存在了产权问题,谁出钱谁就有产权,产权是谁的,它就是为谁创造的。公共艺术一定是由公共资金形成的。所谓的公共艺术,就是大家的,必须是公正的,同时被管理着的,它与都市规划相联系,也与国家政策相联系,更与立法相连。同时还需要管理执行机构,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实施公共艺术的人才?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并实施的问题。公共艺术是潘多拉的盒子,你能够打得开,就必须能够关得上。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城市社会学与西方社会思想史专家):城市的公共艺术如何才能够影响人性?城学如何影响人学?城市发展的方向应考虑到本地智慧、人文尺度,城市的公共艺术应该创造一种能够感化人性的环境,达到一种心灵的艺术和艺术的心灵,交相辉映的境界,正是公共艺术能做同时必须做到的。正确地把握公共艺术与人的关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公共垃圾,如果环境有灵魂,公共艺术就应该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

  杨卫(艺术批评家,著名美术策展人):政治,政即权利,治则是大家一起享用。公共空间的概念与城市环境民主制度的发展相结合,互相促进发展,艺术是城市发展变化的前沿,政府在规划公共空间时必须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预留一个弹性空间,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由公共空间艺术带动城市的软件即城市的人文气息,人文素养等发展。从而满足当今城市人的精神需求,将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为一个人性成长发展的空间,挖掘出城市独特的韵味和气息,公共空间艺术既是艺术家的展示平台,更是社会人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公共空间艺术是公众的艺术,公众的艺术才能够真正成为公共空间艺术,希望公共艺术学院能真正培养出公共艺术家。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今天这个论坛我觉得非常精彩,各个专家老师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真诚地谈了关于公共艺术的想法和看法,是我参加的众多的论坛里最精彩的一次。我想这个论坛本身就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很好的标志性的东西,大家一起在这里说一说一起众乐乐,众说引起大家众思,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公共艺术这样一种精神关怀的一种形态。公共艺术实际就是面对这样一种差异性展开思考。作为这种新的学科主体,我觉得,很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我们作为学科建设要把握的:一,制度化经验。我们今天讨论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教育都必须面对这个制度化经验,我们只有广泛地吸收这样一种制度化的经验,把大家这样一种经验能够还原成这个制度本身,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面对公共艺术的创造。二,场所。刚才我们讲了很多公共空间,空间太雾化,和我们没关系,而场所就不能和我们没关系。场:一个有联系的地方。所:有宿命感存在。场所是禁欲角度下出发去思考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发生什么,可能发生什么。发生之事,发生之场。场所不像空间如此随意。

  深邃的公共性是场所中形成人们日常视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设计 00047 2007中国公共艺术高峰对话 2007-12-22 48256DEA008181F5482573B100192B6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