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4版:书家
3  4  
PDF 版
· 翰墨通三教 籀篆得圆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翰墨通三教 籀篆得圆融
——胡立新居士的书法艺术
■阮宗华
  一、追根和溯源,探寻书法艺术之本

  作为世界各大古老民族文明载体的语言文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留存至今的直接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与象形文字仍然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字只有汉字。它在全世界几乎全部拼音化的一千多种语言文字里,鹤立鸡群,独领风骚。汉字造型,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在从原始的象形文字到现代实用文字的书体按照“六义”原理演变过程中,其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篆书体阶段,包括被统称为大篆的甲骨文、古文、籀文、金文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小篆。从秦代的李斯到唐代的李阳冰,再到明清,直至近现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篆书出众的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篆书艺术的发展尤以清代以降堪称巅峰峻峙,群雄竞秀。其中引人注目者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以及近现代诸家为篆书艺术传统的发展给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浓笔重墨。

  胡立新居士练书法,年轻时从二王入手,后又学过赵孟頫、苏东坡、董其昌。而后转而全面攻篆书,古籀金甲,大篆小篆,从秦李斯到唐李阳冰,再到明清诸家,遍临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高手,最后得以融会贯通。他把治学的功力最终都落实到篆书创作上。各种书体都体现了深厚的功力积累和对高古之气的追求。他的书法各体均通,尤以篆书更得其魂魄。对小篆、大篆以及甲骨文、金文、古籀、石鼓等等各种古代文字的艺术表现,从实践到理论都有深入的探索。

  在创作的过程中,金文、甲骨、帛书各体都融合有其他体风,甲骨有金风,金文带隶味,帛书兼有金石趣。用笔侧锋偏锋、出锋藏锋,起发运收,迟疾平险,均能挥霍自如。时而迅疾如电,时而滞颤如胶。笔画交接处,留顿而出圆融象,表现了对高古意趣的追求。其篆书不拘泥既成法度,且风格迥异于寻常面貌。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有法无法,无法有法,于法中解脱而自在。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以行草入篆,草篆酬世,大篆小篆,甲骨金籀均能逍遥烂漫,风流倜傥。在弘扬前人传统,对儒道佛三教文化体悟的基点上,开创了一代草篆的新面貌。他的草篆有着多种书体神貌兼备的特点,其书法创作达到了无篆无隶无行草,无手无心无小我的境界。探寻到了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源。

  在创作技法上,我们可以显然地看到,其写篆执笔运笔不循前人规矩,毋囿于中锋成法。正如胡立新本人所说的,执笔之法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皆随气转使然。气提为虚,气存为实。虚实互动,阴阳调和。一支毛笔,在他手里提按扫撅,左冲右突,前呼后应,纵横驰骋,挥洒自如。所书篆字,其笔画如龙腾虺踞,风卷云曲。阔者若乌云蔽月,细者如蛛丝临风。笔墨间阴阳互辨,虚实相侵,抑扬顿挫,跌宕迤逦,捭阖恣纵,险绝丛生。其篆书用笔,超乎世俗,放浪行骸,投笔掷墨,匪夷所思,非有超常胆魄而不能为!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曾赞其为“羌芳华自中出”,称“石如之后,直至胡君”,誉其为“中国第一篆笔”。

  二、佛理道法,力透纸背

  胡立新居士治学,儒释道均有所涉,尤以佛学哲理潜心最甚。能够融合三学而后入书。书法艺术历来与“三教”文化互为渗透,互为融合,互为接纳,互为传承。儒家文化讲正气,做事先做人,仁义仁爱,有正气,则字正。佛教文化讲“和气”、讲“净心”、讲“无我”。气和,心净,则字净,字净即雅也、空也、透也。道家文化讲“清气”、“道法自然”、“无为而有为”,字得自然之气,无为而书,不为书法而书法,则气脉畅通,天生丽质。其字清丽可照人也。这是胡立新居士的治学思想和书法艺术的沉淀所在。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是心无挂碍,是无我的,享受入禅之妙。艺术创作的大敌是自我和私欲。心里挂碍太多,艺术即无以发挥,其作品就会无灵性、无生命。禅意的艺术体现就是佛教圆融的体现,艺术与人格的圆融,艺术内涵与表现方式的圆融。以圆融达书画艺术美之和谐,达净心感人之目的。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生相合,即自然美为真美,为大美,为艺术灵性和艺术生命之所在。他认为书画艺术的功能在于“怡人、悦人、圆人、和人”,而陷入“我执”的商业行为则是误区。书画艺术家在创作中应是“无求而求,无得而得”。他说,人的品格要本真,艺术也要本真。要做到本真,就要深刻领悟佛教的因果观。书画艺术家的修心、净心、不断历练,练好内功这就是“因”,有了这个“因”,才能创作出洁净的艺术品,这就是“果”。天地美,情感美是大美,这种大美则又表达了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

  胡立新居士研习儒道释三教文化,进而认识到人的苦难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内心的贪欲。他认为艺术家如若让贪欲占满心,就会为名所累,为欲所累。他主张艺术家要诚心为人民大众服务,要有民族意识。这些都是当代艺术家应该具备的“时代情怀”。

  胡立新居士说,他入佛门是为修身养性。他把研习书法艺术当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特别是在他就任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一职后,更加感觉到责任的重大。他主张书画艺术家都应当主动地更多地承担起挖掘、承传、弘扬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用笔墨来讴歌,来表现我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时代。

  胡立新居士的座右铭是,作也为学,学也为作。数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入禅入境,用甲骨、金文、帛书、篆书等古文字艺术创作了三十多部儒道释传世经典书法作品,从书创作之勤勉,作品数量之多,艺术体裁风格变通之广,对中国古文字演义之深厚,给艺坛带来了一股新的气象。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体会到书法创作的过程“是对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化脉络承传、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古代篆字多是刻在石头上的,传统小篆的线条,从李斯到李阳冰,再到邓石如,是比较呆板和僵硬的,缺乏现代人理解的生动和灵气。如何将金文、大篆、帛书、甲骨文等书体的笔法,融入现代人多元丰富的文化审美意识,吸纳和融合真草隶篆多种字体的优长,胡立新居士认为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他的书法艺术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演绎。其古雅而空灵的艺术风格醒目了然。

  三、尊古而立新,创美和谐

  胡立新居士书法艺术成功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对篆书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以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倡导传承。没有传承,流行书风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漫长的人类艺术史证明任何一个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都应该有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润泽,不然就是空中楼阁。他刻苦学习历史学、考古学文献,查找所写每一个字的形、体、义。其书法艺术充分体现了书家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相融合的内涵,做到了尊古而立新。譬如他创作的八体《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小篆论语》、《小篆道德经》、《小篆孙子兵法》、《小篆佛教三字经》、《简帛三字经》、《金文佛教成语》、《甲骨文、金文、帛书禅联》等等作品中,多次出现重复的字,有时甚至在同一页上一个字重复出现十多次,都能巧妙应用字形的选取、文字结体的变化、笔画姿态的更易、用笔方法的转换等多种技巧进行处理和把握,使之避免出现造型上的雷同。特别是对位置相临相近的相同的字,相互间表现手法的应用都不一样。在应用这些技巧时,把握分寸细致入微,做到了变而不离,易而不过。尤其在甲骨文、金文等大作品的创作中,面对众多失缺的字,能克服重重困难翻阅许多历史学、考古学文献,逐一查找每一个字。实在找不到的字,根据汉字结体造型原则用偏旁部首进行组拼。历来籀篆书法成规禁用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字。缺失之字,毋宁替代,讳以自造。胡立新作了大胆的尝试。笔者倒认为,书法的宗旨在于创造艺术美,为实现这一目标,书家在占有相当资源的基础上作出这一探索,未尝不是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情感美,天地美,这是一种大美。这种大美表达了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大美得大和。人与天地间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故书画艺术的和谐美为最高艺术之美。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到处都体现了这一审美理想。

  胡立新居士把书法与文化传承、佛理道法、和谐共生的结合作为书法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并把篆书创作提高到了弘扬国学的高度,继承了古代大家的优秀传统,将其思想、灵魂融入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形成了时代特色。

  艺术反映人生,艺术与人格一致。他与人为善,为人谦虚豁达,广交贤达,广结善缘,以其所长为构筑和谐世界真诚奉献。胡立新居士的品格和艺术学养,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2007年10月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原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著名美术史论家、书法篆刻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书家 00034 翰墨通三教 籀篆得圆融 ■阮宗华 2008-1-19 48256DEA008181F5482573D00030F98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