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各地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热潮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各地的民间文化资源受到格外青睐,以至一些地方的原始巫术文化、鬼文化也成为这些地方的旅游开发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的民间文化资源正在得到全方位的挖掘、开发。但是,在深入整理和集成过程中却遇上这样一些问题:在当今工业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民间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延如何确定?其外延仍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民间文化就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从原始时代到农业社会时代的产物,其特征大多表现为自发的集体创作性,灵活自由的传承性以及传播模糊的主题模式性,区别于较为严肃的官方文化和较为严格的文人文化而独立存在着。民间文化的这种性质及特征是在长期的传播中约定俗成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民间文化只要活着,只要仍扎根于民间,就势必出现改变,内容在改变,形式在改变,性质在改变,特征在改变,外延会不断在延伸。
首先,作为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代的产物,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它不再是单纯的农业时代及以前的产物,应包含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部分内容。在中国尽管农业社会极长,但从明代后期已出现近代工业萌芽,特别在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工业已全方位渗入中国社会的各领域。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化在明代以后相当部分已深深打上工业时代的烙印,如苏杭等地的传统工业,东南沿海的民间崇拜等。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现时期的民间文化是农业、工业、商业文明的综合产物。
民间文化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作为一个文化种类其生存空间已难以界定清楚,因为工业时代官方与民间的界限在淡化,公民成为社会的主体,在后工业时代职业界限在淡化,甚至作者与读者、传播者与接受者有可能浑然一体。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民间文化在空间外延上有两方面较为明显:(1)已由单一的农业文明领域迈向农业、工业、商业、信息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等领域;(2)已由原始村落、古老农村逐渐向近代城镇、现代都市,甚至国外延伸。情况(1)可以三国时代的关公形象为代表,关公原为农业时代的战神,是忠义的化身,但后来成为财神,现在成为各行业的保护神,就连有些都市的大宾馆都摆上了关公的塑像了。情况(2)可以从澳门的中西合璧观音形象造型和十二生肖排序的改变,美国洛杉矶中国大剧院大门的装饰、华盛顿中国城牌楼以及各地唐人街的民俗中得到充分的例证。此外在最近150多年中大量新物种不断引进,各种新能源被发现,大片原始蛮荒地带得到开发,高科技作用下在人或物身上出现了不可胜数的奇迹,中西文化不断撞击下形成特殊区域或特殊领域的新兴品种文化现象。这些情形在专业人士或业内人士身上或眼中无疑为现代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但在多数业外人士或在多数偏僻乡村的群众眼中仍为神奇之现象,仍在演绎新神话、新民俗。因此民间文化在工业化时代及后工业时代已不存在任何空间的界限,其在空间上的外延完全是开放式的,而并非像以前认为的是封闭的。
民间文化在工业时代及后工业时代其时间外延照样是不断延伸的,这可先从民间文化内在的先导性上看。民间文化相对官方文化、文人文化不论在何种时代均具有先导性,先有荷马时代的希腊史诗,后有维吉尔以后的拟史诗,先有汉乐府诗歌,后有五、七言律诗、词曲等,先有各民族原始歌谣,后有各种音乐,先有岩画、壁画,后有文人画。我们可以发现不论何种文人流派文化或官方工业均导源于民间文化,同样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断言,一种文化只要活着就会发展,民间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同样在发展,这种发展同样存在先导性。正是这种先导性决定了民间文化在特定时期所具有的某种驱前特征,时下号称“前卫”、“先锋”等各种文人团体、流派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其“前卫”、“先锋”性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原始的野性和宗教的模糊性,其中大量导源于或孕育于各地民间文化。其次,从民间文化的传承性也可看出其在时间上的外延特征。任何民间文化,时间均在其中充当了最伟大的作者,古代大量的传说在当时都只有十分简单的故事情节,只有到了后世才变得十分丰富、离奇;流传至今的部分古代传说人物在史书上的记载大多寥寥几笔,但成为民间传说人物后其形象大大丰满了,情节增添了。上世纪20年代古史辩派大师们曾将中国上古史的记载看作是后世代代累积的结果,民间文化的传承又何尝不是如此。上古史是后人撰写的,时间赋予他以机遇,民间文化也是后人传承的,时间同样赋予它以大量的机遇。同样今天极为简单的一件事只要具备民间传承价值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经民间传承后将变得十分复杂,一位很普通的人只要具有民间传承价值在其身后经民间传承照样有可能变得十分崇高。因此,时间性是任何民间文化的内在本然特性,时间推进到那时,民间文化在时间上的处延也将延伸到那时。
日益发达的传媒途径也是导致民间文化外延难以界定的原因。原来的集体自发创作,现成为团体联合创作,现基本采用民间——文人嫁接合作;原来以文本、口头为主的传播方式,现大多被影视、网络、广告所取代;原来侧重主题的模式性传承,现已转化为工艺的继承和创作思维模式的借鉴。现今对民间文化创作思维模式的借鉴和工艺的继承已成为民间文化传承的中心环节。思维模式的借鉴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创作中返朴归真上,表现在大量作品出现融神话、巫术、宗教为一体的整体性、混沌性、广袤性特征中,工艺继承则大多体现在对艺术作品的简约、粗犷的追求上,企图以此达到一种超越时代、地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这种日益发达的传媒途径中,民间文化作为主体存在正在被消解、被整合。作为一种文化种类其边界正在被消融,其边缘日趋模糊。
民间文化在工业时代及后工业时代,特别在今日经济日益全球化时代其边界已不再明显,其作为主体存在的地位日益被消解,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界限不复存在。作为文化行为则以自觉传承部分原始文化图腾、传统宗教意识、习惯伦理规范为己任,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精神构筑,作为文化种类及所属品种则急需接受保护并陆续进入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