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960年,国家号召艺术要为政治服务,于是引出了一系列如何改造中国画的问题。有的画者肤浅到为了“又红又专”,居然在画面上画一块红砖头。然而有头脑有远见能够探索中国绘画史上发展规律的,如当时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金陵画派的带头雁、山水画的领军人傅抱石,他实际上也是全国山水画的领军人,率领一班人马,如开拓创新的干将钱松嵒,后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化党组成员省画院副院长亚明,作为解放区来的老战士,他实际上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还有宋文治、魏紫熙等,当时还有一批属于第二代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第一届学生,有黄名芊、朱修立、邰启佑、眭关荣等。这一班人马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二万三千里长征,跨越了六省。196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了一次《山河新貌》画展,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临画展,发表评论说:“等到这些隔生饭煮熟了,新中国的文艺也就确立了。”黄名芊根据当年写生日记所著《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就成了这一中国现代美术史壮举的真实记录。
当年被看成“莘莘学子”的南艺学生黄名芊,现也“年过古稀”,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并任中国书画研究院、江南画院名誉院长等职。黄名芊是“新金陵画派”第二代的“佼佼者”,他不但继承着前一代的足迹,而且还有创新、开拓,这就是他从事的沙漠画。他的道路是经过长期思考然后“偶一得”(周恩来语)。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度沿着丝绸古道,踏遍西疆南北,戈壁旷野,雪山草原,“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唐藩古道。2004年还去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等国家,在那里经历广袤的沙漠之海,而且还开画展(沙漠画的展览)得到该国的领导人王储兼副酋长谢赫·苏尔坦殿下的接见。“吹尽黄沙始见金”,黄名芊的大漠系列创作虽是经过前辈的启发,但却是前无古人的参照,自己的长期酝酿,长期的旅行观察,再加上长期的实践,从意境、构思到构图,笔、墨、色彩……等等,已经走过一段很长的创新开拓的道路,才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黄名芊的大漠系列画作,在意境、章法上,能够把从大漠中长期观察体验的形象同胸中的沙漠融合,创作出如《静静的漠野》、《漠野高秋》,有竖向构图,横向构图,有正有方,或以云气遮断,或以树景衬点、茫茫大漠,一人骑驼独行;或一缕孤烟,或驼铃叮当,表现了《唐番古道》,《驼铃声声送夕阳》那样的诗意。当场观其作画,他在用笔用墨方面有自己的独创,一般来说点和线是中国画构成的重要部分。他创造“积点成线,扩线为面”,用点来表现大漠的物质层面,有时墨点、色点并用,积点、扩点、聚点和传统画山所用的“披麻皴”、“解索皴”、“斧劈皴”区别开来,如《牧归》、《悠悠岁月》、《月牙泉》都能体现大漠之大美特色。他在用墨用色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创,墨点衬托暗面,使景色沉着,表现出搬也搬不动的大漠分量感;有的又用明亮的色点,以至空白,点明茫茫大漠的亮点、绿点,表现大漠的生机,如《绿色的期望》、《漠野高秋》等。《西陲金秋》、《古山河源》则表现了西疆漠野难得一遇的欣喜,其他如《清秋》、《大漠无垠》、《汉晋遗珍——楼兰》等,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表现了诗情的柔性,有时却又表现了大漠的阳刚,有时表现了大漠深处的幽邃,有时又表现了大漠的旷达。黄名芊胸中的大漠,是天地开阔的。
黄名芊以当代画家的心态,社会的情感融入大漠自然之中,画出他独特的诗情画意,不是古诗中所藏的荒凉、沉寂,而是旷达、宏丽、人定胜天,改造大自然的气概,是一种雄浑的美,和谐的美,是作为进入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崛起于东方,雄视于世界的中国今天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感受,而不是古代农耕、畜牧经济的社会文化思想。
黄名芊的大漠系列画作已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得到多次奖项,获得很好的声誉,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有专题报道,北京许多文化机构也不断有跟踪者。黄名芊正在奋发继续前进,他的沙漠画具有重大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