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几乎每年都有全国性的农民画邀请展和研讨会举行,甚至国际性民间艺术展也邀请中国的农民画参展。2004年5月,我应邀出席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金会与日本宫城教育大学联合举办的“亚洲民间美术研讨会和作品展示展”。这次在日本展出的中国各地的农民画,可以看到生产劳动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充满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有时代变迁的新创意,那种朴素独特的表现技法已被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所青睐。
可是在我们国内,有些专家不承认农民画是中国现代的民间绘画。想想也对,农民画发展初期是由美院的师生深入农村,把素描、透视作为唯一的绘画基础来教农民画画,在规定的一二个星期里完成一幅有主题思想的作品,自然有困难,在完不成政治任务的情况下,专家只好“代劳”,所以曾有“专家装药,农民放炮”的说法。也有出版社为了帮助农民作者达到出版水平把农民的画稿交给专业画家改成年画出版,这样拔苗助长式的帮助,使这些农民画作者不敢再画画了。上世纪50年代初,美术界有一种思潮,要用素描、透视的西方绘画方法改造木板年画,改造中国画。美院毕业出来的同学分配到各个年画社,他们把“门神”画成七个半头的比例,三角身材,穿一身光闪闪的盔甲。农民的反应是,这哪里是“门神”,这分明是两个洋鬼子,更风趣地说“八国联军又来了”。许不知中国农民的审美习惯,武将要画得熊腰虎背才显威武,大红大绿才显喜庆,农民每年要买新年画换去旧年画,度个祥和、喜庆、好心境的新年。谁家愿买两个洋鬼子兵贴在门上?不久市场上就不见了。改造中国画,把国画院的老画家们搞得哭笑不得,后来要贺天健老先生收学生,老先生提出拒绝收学过素描的学生。70年代末,我请一些能绣善织、会剪纸的农村妇女来画画。72岁的阮四娣画鸡,把鸡脚画反了,我问她为什么站着的鸡不画鸡脚板要画鸡脚底。阮四娣老婆婆非常自信地回答:“鸡脚底像朵花,好看,画画要选‘有趣的画’,”我听了才明白她原来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去改变鸡的形态的,以主观的审美理想去强调形体和色彩的变化与和谐。王朝闻先生指出“不以如实模仿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为最高目的,它就有权不服从艺术教条主义的束缚。如果阮四娣等人画的鸡和生活里的鸡一模一样,但是画面不能体现她那希奇古怪、五颜六色,要画得好玩有趣的创作意图,对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来说就是不准确的了。着力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的农民画,你可以对她的画法采取不加认可的保留态度,但你不能否认画面和形象的特点,对她审美感受来说是准确的。”(摘自1983年文艺研究第五期王朝闻先生的民间美术研究漫谈。)如果我不去琢磨、体验、发现阮四娣作品中的美学价值,硬要她按素描、透视以写实的方法来画,那么就在我的手上扼杀了一位天才的民间艺术家。
绕过西方的素描、透视法对农民画作者来说是一大“解放”,使广大作者增强了创作农民画的自信心,发挥了创造性的潜能,张扬了艺术的个性,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自由地表达理想和愿望。开创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民间特色的“现代民间绘画”。这里没有贬低素描、透视作为绘画基础的意思,只是说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正因为文化是生活的全覆盖,包含着许多可能性,有专家断言工业文明到来之际,由农耕文明产生的民间艺术将面临消亡,工业文明年代产生不出民间艺术。可现在到了信息时代,中国农民画的创作活动不断出现高潮,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接上了缘。工业文明、信息时代仅在生产方式、信息交流等领域有所改变,当然也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些变化,但是人类基本的人性不会变。中国传统哲学认为“物无孤立之理”,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天、地、人虽然表现形态不一,但三者是有机联系和谐统一的整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不变怎么会变人呢?古人有七情六欲,现代人也有七情六欲,古代人表现比较含蓄,现代人比较开放而已,从局部看某种民间传统工艺传不下去,但总体看,只要有人民群众生活的地方,就会有民间艺术产生,也会有民间艺术相传。民间艺术是“源”也是“流”,它会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如金山农民画是从民间的刺绣、剪纸、灶壁画等传统艺术中演变出来成为架上绘画,它不再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而成了单纯欣赏品,但也可以说是江南民间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我国各地发展起来的农民画,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的特征,在国际性的美术展览中有着十分明显的来自中国的身份标识,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和尊重。
当下的农民画也存在着提高和如何提高的问题。张汀先生在“三看金山农民画”一文中就提醒我们,金山农民画被发现,金山文化馆是立了功的,至于今后如何引导和提高,需要更加审慎研究。鲁迅先生曾指出:民间艺术可以生发、开拓出一条新的生路,亦可能把本来质朴清新的东西弄成僵石。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农村民间剪纸、刺绣、灶壁画等也最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特色,老一代的金山农民画作者运用这些民间艺术特色来描绘他们青春年华时的那些美好的往事,是非常契合的,容易取得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那种质朴、率真、清新,具有装饰风格的金山农民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受到中外美术家及广大观众的称道!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一代的金山农民画作者都步入老龄,有的已到了耄耋之年,由于眼力、疾病等种种原因,有几位已搁笔不画了。可是第二三代的金山农民画作者是在民间艺术“空白”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感情可以说“先天不足”,由此在创作金山农民画时模仿、抄袭、拼凑等在所难免,更有一些并不属于金山农民画的作者,冲着金山农民画能卖钱,又易复制,制造了大量十分拙劣的假画充斥旅游品市场,把好端端的金山农民画熬成了“一锅粥”,在现实面前,你只能对它望洋兴叹!
我曾把老一辈的作者比喻“瓶里都装着极好的酒,辅导者的任务是想方设法把瓶盖子打开,让酒痛痛快快倒出来,无需把自己的酒灌到他们的瓶里”。但要想“打开瓶盖子”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农民的生活、情感、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趣味。当时得到各地农民画辅导老师们的基本共识。但现在我认为新一代的农民画作者要补上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这一课,要在新“瓶”里装入中国的陈年老“酒”,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民间风格的美术作品来。不要以为我们这些文化资源太土,而无视自己文化的根,民间民俗文化就是我们当地文化久远的文脉和根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去跟风以享乐为主的消费文化、时尚文化,真、善、美才是我们农民画要追求的目标。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我们要从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提炼出“合理的内核,找出其中的规律,分辨出优秀和腐朽的、有用和不适合的东西,把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理念结合成新的创意!”
当前农民画创作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生活的罗列、二是构图繁杂、三是色彩失控、四是造型怪异、五是制作过于精细,失掉民间艺术的质朴、粗犷、生动活泼的特点,使观赏者产生审美疲劳。民间美术注重形式美,但要体现一种单纯美,忌单调,要通俗不要媚俗、庸俗,凡优秀的民间美术大多具有单纯美的特质。民间美术应有鲜明的装饰趣味。装饰性从艺术的创作方面讲,可理解为艺术的技巧、艺术的意匠或者是一种艺术手法,从艺术的鉴赏方面讲,又是一种样式或风格,研究民间艺术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表面,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则就会在探求装饰性的同时,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民间美术的题材,应该来自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独特的视角获得创作灵感,取人们眼中所见而心中所无的画题,这样可以引起观者的共鸣。题目要以小见大,在平凡普通的百姓生活中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很人性化的主题,通俗易懂不绕“弯子”。
最后,我认为农民画创作,还应该有辅导老师、群众与专家的结合,引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