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1版:评论
3  4  
PDF 版
· 打破会员终身制
· 为什么不选择网络
· 报考书法专业的悲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什么不选择网络
由“作品照片”引发的话题

■曾如影
  2008年伊始,中国书法家协会隆重推出册页展览、草书艺术展览,于征稿启事上都明确说明:“投稿作者先一律投寄作品照片,待初评、复评结束以后,由大展组委会根据作品照片背后登记的通讯地址、电话,书面或电话通知进入终评的作者交寄作品原件。”不知这番创意是谁的点子?初衷是什么?存在怎样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由不得你愿意与否,已经引发广大书友的种种想象和讨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规则出台的本意陈述,而且也已经超出了“作品照片”的范畴。

  变则通,这更多时候是主观意愿的体现。现实的通与否,必须有待几多体验。通则变,更是另外一个层次了。每个人都有这等强烈愿意呗。“作品照片”因变而通过了,希望以后的国字号展览也能体验后通行,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通”。

  通了行否?不少辩论高手PK进行时——“九届国展刺激出了‘邮寄照片’的节俭行动。为什么要先看照片再寄作品,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此从节省社会资源上讲我赞成‘邮寄照片’。”

  “评委面对的不是作品而是照片,无形之中实际是要求评委更仔细,一件作品要拍成若干张照片,就对于作品的量翻了好几倍。你说,这钱能少花吗?对于作者只有多花钱,没有少花钱的。对于主办方,钱也一样没有少花。”

  任何决策的出台,必须得经过严格的论证。“作品照片”的推行,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人以“作品照片”与传统的作者投稿、主办方组织工作种种成本的比较,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作品照片”并不是理想的征稿途径。

  虽然一二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事者把网络传媒邀请到了评审的现场,但还是缺少对网络传媒价值的全面认识。很可惜,网络人也忽视了网络传媒的种种优势,至今没有人提醒、陈述网络传媒展示图片有怎样的优势所在。为什么首先想到“作品照片”而不是网络图片展示呢?网络图片展示的优势有人论证过没有?!如果真实地把“作品照片”与“网络图片”做个比较,很容易得到泾渭分明的结果,从中再作选择,就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了。“作品照片”得经过拍照、冲洗、邮寄才能到达主办方手里,还得人手具体分类汇总,这得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是成倍增长。如果是网络传媒来传承“作品照片”的程序和功能,那将是另一境地了——拍照(数码相机很普遍应用了,自家没有吧,跟朋友借去,基本上是零成本投入),图片处理(相当于“作品照片”的冲洗程序,用电脑软件进行,自家没有电脑,到朋友家去,也是零成本投入),上传(相当于“作品照片”的邮寄程序,鼠标一点,即可“寄达”,安全快捷,也是零成本的投入),评审(主办方可以在几家权威网络论坛上开设投稿主题帖,分省份、分书体设置,十分简单明了。图片的网络展示、浏览更是方便于手工翻看“作品照片”,省时省力省财)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有了鉴别就得有取舍,“网络图片”与“作品照片”,你将选择谁呢?!

  说到底,发现网络、应用网络、利用网络还远远不够。评审的实地场所需要高额的租贷,有谁可以免费提供场所呢?唯有网络。而且利用网络介质实现展览征稿、初评程序,网络传媒有着一整套的优势体现:展示的优势、舆论监督的优势、信息传播的优势、互动参与的优势、评选的优势(相对于“作品照片”评审)。先决条件的优势警告你必须重视网络,必将选择网络。当代书法运动必须重视展览文化,展览文化如果借助、倚重网络介质,所体现的效果与价值必将更上层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1 为什么不选择网络 ■曾如影 2008-3-8 48256DEA008181F548257403002CABF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