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创意生活
3  4  
PDF 版
· 少求书屋
· X2创意空间
· 我的画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少求书屋
□王少求
  我早年的“画室”是母亲工作单位16平方米房间,一张床一个柜还有用木料搭的画案,在20世纪70年代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画画的朋友把很多时间消磨在这,一起画画聊天。正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境界。后来多次迁徙,无论住房有多紧张,一张床一张画桌是不少的,这虽不能称工作室,却也画了不少画。

  有一个工作间,拥有一张大画桌一排书架,是我的梦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单位搞集资建房,发表格征求意见,其中有面积一栏。我算算我一家两张画桌要有100平方米方可从容。谁知这100平方米,竟成了同事的笑话。那时大部分人的要求是四五十平方米……

  我现在的工作室其实也是我的住所,好多画家把生活区和工作区区分的很严,我认为我从事的艺术活动仅仅是我活的一部分。

  少求书屋  是我这工作室的名称。后来我搬到钱塘江南岸觉得以前的室名已不应景,一时又想不出恰当的,于是就用了“少求书屋”,好在我翻遍《名人室名别号索引》还没有人用过这个名号。我请不少名家为我题写“少求书屋”和楹联,其中我最喜欢的有杨可杨先生94岁时所写得匾额,书法家鲍贤伦先生见了说:我真不知道杨老的书法那么精彩,想想不久前给老人家的画集题写书名,不禁汗颜。我与鲍先生接触不太多仅仅这一句话,就使我对他肃然起敬。所写的楹联里有孔仲起先生的:舍南依梅吟哦,扫叶烹茶逗猫,乐也;舍北旁蕉读卷,练书摇竹枕潮,悠哉。这副联几乎将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一网打尽。高马得先生读了我写的电视剧本《好官汤显祖》很开心,又赞美我的室名也为之撰联:多思可明目,少求保平安。这分明是老一辈艺术家对晚辈的鞭策和鼓励。

  后门  如果说我的工作室也玩一点概念的话,那就是后门了。后门朝北而开,依着小区的环形大路,因此无论公卿贵族客观亲朋车马步履统统从后门而入后院再进工作室。后院有紫藤一架,绿梅一株,翠竹数竿,卧石一条。你若暮春初夏来此小坐,恰又是日暮时分紫藤架上吊着一盏小马灯被穿过垂垂绦绦紫色的花间清风抚摸,而发现你又坐在一把用老藤编制的椅子上,看着越过栅栏的夭夭桃花,你会觉得你不是小坐在一部线装的花间词里,只不过这部书被人间少有的清风翻过,少了一些忧伤多了一些自在而已。将后门作为必由之路,又将它布置得轻松自在,同时又用一种潜移默化的仪式感进行悄悄的心理暗示:走后门不再是府衙的专利。

  会客厅 会客厅主要有电脑、茶海、陶瓷陈列组成。电脑桌紧挨着窗,这是一张用一整块成千上万年的阴沉木的树心做成的顶级玩意,为了和它的苍老沉郁匹配,我选用了手工红砖作为桌脚,水泥勾缝,每当我打开电脑的破窗,都会将自我推向一个试图叙述过去和未来粘连的时空。当然一张阴沉木的大茶海是会客室的主题,我最喜欢坐在茶博士的位置,用铜壶沏水慢悠悠泡着自家那几款“少求书屋”、“水流花开”、“少求多得”的普洱茶茶砖,招待着天南地北的来客。客人看着我身后的满架陶瓷作品,细细地品茶,与我说着一些一张一弛的话题。我几乎每年都会去一个陶瓷窑里作一些有关釉下材料的绘制,同样是白瓷一个窑口和一个窑口貌似神异,景德镇的老柴窑和沪上名家陈家泠的泠窑青山白云各尽其妙。这样一来,客人不知不觉喝过了好几巡的茶汤,若有室家女眷则可在我的小书房里交头接耳,小书房取名“雅集”匾额也是陆俨少先生所书,楹联是方介堪先生的金文:得意可无山水助;斯文非独语言工。上下联分别出自永嘉小四灵晁补之和陈傅良的句子。在这略高于会客厅四寸有点像榻榻米的地方,天热时候室家女眷将形形色色的鞋脱在推拉门的门口,在里头的几案看各色各样的时尚杂志抑或抚摸架上我和我的师友们制作的紫砂壶,话题会从香水、丝袜、文胸切入再从手机、耳环、面膜、眼影出来,有时还讲几句动唇不出音的话语。凡来我这里的室家女眷好像大多手里掌握家庭遥控器和话语权的。有时还遇上几个酷爱书画的,嚷嚷向我要手卷看,看着她们亭亭玉立将手卷徐徐打开乌云鬓发时聚时散的模样,她们看画我看她们。

  诗居  是我另一位的工作室。本该忽略不计,由于它的位置在我的会客厅和前院之间,是个绕不过去的空间,况且我常常征用他的一隅读一些闲书,还是带上一笔为好。诗居的匾额是艾青先生写的,至于为什么会用这两字题匾,我不是很清楚。前几天北京无锡苏州几位诗人来我家赏梅,看了一架满满的古诗词选本和工具书,方才知道我另一位学诗词是动真格的。

  画室 我的画室在三楼。画室里有一只小船,这曾经被好多媒体介绍过,一些没见过面的朋友第一次见面时往往会说:你家三楼有一只小船,听起来好像有点作秀的感觉。我在水边长大,很留恋水边的生活,有时画画腻了,执一卷线装书躺在小船凭那束天色稍稍翻阅,借着小船悠悠晃动,是一种偷懒的由头。我的画室林林总总有不少著名画家在这里画过画,陈家泠先生还安排沪上媒体在这里对他进行了采访,所以在他的画册上经常刊登他在我的画室里作画的照片。林海钟说,他在我的画室里作画感觉到可以放得很开,所以将他的毕业创作相当一部分时间安排在我的画室里。有一次他在这里画到天亮,我用车送他回家,在回来的路上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清晨序曲“灿烂的朝霞”,这感觉只有在我年轻时候有过。

  梅园  梅园是我对前院的称谓,这儿是我得意之所。院里的老梅树按说大概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是一株大约和王冕同一时代的荒村野梅。陆务观所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说的就是这种梅花,关于我家赏梅的话题,相关媒体做了不少报道。每年花开,到少求书屋赏梅已经是我所在的范围天地的一道风景。我每年要为此专门造出人力物力的家庭预算,乐此不疲。

  今年有几位朋友为了让我家的赏梅更有气氛,竟然将自家旧藏赠于我,其中有苏渊雷先生的梅轴和高野候先生的梅花镜片,还有一位朋友携带了一大摞家藏在我家梅花树下赏花评品。苏州徐云鹤先生将他所藏楚图南梅花诗立轴转赠于我,诗云:“不却严寒不争春,清梦幽香月下魂。万般心事如相问,应比梅花瘦几分。”作为从人生一路走来的女子,有自己所为之倾情的爱好及追求似乎与梅之品相相及,如今能在自家院落依着一树疏影看月斜鱼出,听着从自己的工作室的音响里飘出悠悠箫声,竟然梅花、诗句、洞箫还有这亲手打造的空间以及我自己好像融为了一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创意生活 00014 少求书屋 □王少求 2008-3-15 48256DEA008181F54825740B0026B68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