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视点
3  4  
PDF 版
· 永不停息的
“先生”
· 清水芙蓉的潘玉良VS我想要相信的蔡国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不停息的
“先生”

□本报记者 王凯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成就斐然的女性,我们都会以“先生”称呼她们,以示尊重。我想,女画家潘玉良绝对可以称得上“先生”。

  3月8日,苏州博物馆迎来了清水芙蓉·铁线画魂——潘玉良女体主题特展。特意突出女体主题,正是迎合了3月8日这一女性节日的到来。本次特展由苏州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潘玉良以女体为主题的画作70幅,涉及油画、国画、白描三大类,其中的一幅《黑衣自画像》,据说估价达到了800万元。

  可惜我没能去成苏州博物馆,虽然我知道潘玉良曾在法国旅居并去世,而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贝聿铭曾为巴黎卢浮宫设计过玻璃金字塔。不过3月6日,我却在安徽省博物馆的潘玉良展厅里,也同样欣赏到了她的作品。在展厅内,她那将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融入西方绘画技巧,人体结构与质感用淡彩点染出,背景运用点彩和交错的短线来制造层次等艺术特征,深深打动了我。这份感动,也让我觉得应该写一点东西来缅怀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潘玉良作为女性受人敬重,是因为她既有中国传统妇女身上不幸的影子,又包含了五四运动后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冲破世俗,追求自由理想、自强自立的精神,平凡而又深刻。

  作为一名女性,潘玉良的一生宠辱可谓各半,曾两度更换姓氏。父母去世后,她被舅舅卖至安徽芜湖为妓,17岁时,偶遇潘赞化,被赎出后收做偏房,并改姓为潘。

  潘玉良在美术圈中为人所熟知,是因为她有着传奇般的艺术人生。潘玉良嫁入潘门后,在丈夫的帮助下,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1921年上海美专毕业后,她考取了安徽省公费津贴留法的资格,成为众多走出国门、寻求艺术救国的艺术家中不多见的女性。她到法国1个月后,就投考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徐悲鸿同学。在欧洲期间,她辗转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曾获得过数十次国际大奖,西方人评价她是“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于一身”的艺术大家。

  1928年潘玉良回到中国,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教授,同时任中央大学教授,1931年再次赴法。潘玉良生前曾多次准备回国定居,但法国当局不允许其携带作品回国,直至1977年去世都未能如愿。她生前不加入外国国籍,死时则身穿中国的传统服装旗袍入殓。临终前她嘱托友人将其一生作品送回祖国,被安徽博物馆收藏。

  而她为街头巷尾平民百姓所品评,却是因为电视连续剧和电影给予的推动。内地导演黄蜀芹将潘玉良的一生以《画魂》搬上银幕,虽然其中对潘玉良的生平做了改动,但却极为轰动,毕竟在银幕上让人们认识画家,再现画家一生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见。潘玉良的一生与墨西哥超现实主义女画家弗里达·卡罗很像。两人有着近似的身世遭遇,同样是绘画给予了她们全新的人生,并且弗里达·卡罗的故事也曾被搬上过银幕。虽然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南美,但两者却同样是为自由浪漫终身奋进的女性中的典型代表。

  终其一生,年轻时切身感受了中国传统女性不幸的遭遇,因而也激发了她在生命很长的时间里,为理想不懈进取,永不停歇的人生态度。我在安徽省博物馆看到了一张潘玉良留学法国时的同学照片,画面中只有她一人是中国女性。

  对于苏州博物馆这次事关潘玉良的展览,记者身边很多朋友都专程赶去了苏州。不过事后很多人回来抱怨说,听说现在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到苏州博物馆观看展览还是要收取20元的门票。事后,我拨通了苏州博物馆的电话询问此事,得到的答复是“苏州博物馆现在属于省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才对外免费开放,我们不是一级博物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7 永不停息的
“先生”
□本报记者 王凯 2008-3-15 48256DEA008181F54825740A00570E8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