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艺苑
3  4  
PDF 版
· 艺术,为杨继刚指明方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艺术,为杨继刚指明方向
□唐永明
  今年25岁的杨继刚,出生于湘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的居民过着一种平淡朴实的生活。从小就在这片青山绿水里嬉戏打闹的杨继刚,那时,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们上山砍柴,下河摸鱼。屋后的青山,门前的小河,村旁的树林,还有可供捉迷藏的猪圈、牛圈、巷子,夏天凉爽的石板路等等,构筑了杨继刚美好的童年。

  刚上小学那会,父亲给他买了几本儿童画报,杨继刚对它们爱不释手。当时也没认识几个字,之所以吸引他的,主要是那一幅幅连环画。各种各样的画面,虽然有时候也看不懂什么意思,他却看得津津有味。每天一上课,就拿出来,反反复复地看。字是没有多认识几个,不过也有收获,那就是他开始在书上照葫芦画瓢了。每天照着自己喜欢的人物、动物和风景描来描去,把一本本书描得黑乎乎的,后来又从书上发展到了家里的几面白墙上。一回到家,就在墙上搞创作,画架飞机,嘴里还配音“嗡嗡”地叫,画个解放军拿着枪,嘴里就“砰砰叭叭”,玩得不亦乐乎。刚开始父母干活回来看见了,会责怪他几句,到后来也就由着他的性子任其涂鸦。其他小伙伴在墙上大都只是羞涩地画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飞机,而他则大刀阔斧,搬来凳子,把手能够到的地方都画满了,自然都是大飞机、大坦克。后来,铅笔画完了就捡家里烧饭留下的木炭头来画。

  那时的杨继刚特别想拥有一盒彩色粉笔。每当老师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他看得特别认真。老师见他这么认真听讲,就让他回答问题,但他却答不出来。原来,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表现出来的专注是因为沉醉于那缤纷的色彩而已。到了初中,学校有了比较正式的美术课,杨继刚就有了用武之地,立刻成为了美术积极分子。那时的美术老师不是很正规,水平不高,学校也不重视。但哪怕是这样,杨继刚也感觉如鱼得水。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接触水墨画,并且非常喜欢。只要哪本书上有国画,就把它剪下,收藏起来。什么齐白石的、张大千的收了一大堆。那时候的杨继刚,对学校的向往,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可以上美术课。

  杨继刚的文化课成绩自上中学以来就一直不太好。但是老师和家长看重的是文化课成绩,尽管他的画画得很好,但在学习很紧张的初三,为此没少挨批评。杨继刚回家最怕父母问成绩,便常常躲在房间里画画。父母还以为他在学习,看他这么努力,觉得下次肯定能考好了,可是,到了下次一看到成绩单就又失望了。父母甚至开始怀疑他的智商有问题。

  勉强考上了高中,父亲很欣慰,觉得他至少还有一线考大学的希望。上高中以后,压力也一天天大了。看看那些中考落榜的同学一个个外出打工,杨继刚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还能念书。但课程越紧,压力越大。可能是为了逃避吧,那时他就越想画画。到高二会考时,成绩又很差。当时他想:算了,自己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从那时起,他开始变得很内向很自卑,对将来要做什么,一片茫然。

  到了高二下学期期末,从湖南师大来了一位美术老师。这也是学校第一位正式的美术老师。他向学校申请开设美术特长班,还到各个班做动员,只要是有美术爱好的,就可以参加,这成了杨继刚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杨继刚进了美术班后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他赢得了自信,更拥有了斗志,并且对高考重新燃起了希望。后来,在学了三个月的高考美术后,他前往长沙参加了美术高考。因为学习的时间太短,考得不太理想。如果是没进特长班以前的他肯定早就放弃了。但这次他没服输,凭着坚定的信念,复读一年后,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美院。

  杨继刚选择中国美院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在书店里看了很多全山石老师的画册,很喜欢他的画,而且对于他在前苏联列宾美院获最高奖,甚是崇拜。画册上的资料说是全山石老师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美院任教,只可惜等他到美院后全山石老师因年龄大了早已不任教了,所以他一直没能有幸见到崇拜的名师。

  在中国美院学习期间,杨继刚最爱去的就是图书馆。因为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很多喜欢的画家的高清晰画册。每次他都看得非常入神,在那儿一坐便是一上午或一天。美院最大的好处就是藏书多和有浓烈的艺术氛围。在四年学习中,杨继刚受到了真正的艺术训练,拓宽了眼界,也磨练了技巧。

  对于毕业创作,杨继刚在大三就开始准备了。选择画民工,跟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从农村出来的杨继刚,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情感,能够体会他们内心深处所想。

  大二那年开始,学校周边的镇子开始扩建,拆了很多的民房,城市扩张的“铁蹄”轰隆隆地从远处踏来,也带来了很多的所谓的“民工”。 杨继刚每天从学校回住所,都要经过大片工地,密密麻麻的钢铁架子,刺眼的金属高光,肆无忌惮的噪音,头盔下黝黑的脸庞,满是泥泞的衣服,破了口子的手套,大片的断瓦残垣,俨然一片战场。杨继刚就住在这种战场边上。背靠着它,房前是一大片菜地,还有零散的农舍,排列整齐的树林,一幅平和的乡村景象。生活在这两种场面的夹缝中,杨继刚印象深刻。

  于是,他的毕业创作就选择了表现周边的生活。他把画室安在工地边上,以便于找工人做模特。在画了很多速写、拍了很多照片后,终于创作出了《缺口》等系列作品。后来,有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些展览,正好那时中国美协和江苏美协举办的“金陵百家”在征稿。这是一个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全国性的大型美展。所提倡的主题和杨继刚的作品很吻合,他就把作品送了过去。贫寒的他,作品入选后,连寄送原作的邮寄费都是找朋友借的。那次展览,全国有将近3000名画家投了稿,竞争非常激烈,最后入选了100幅作品,评出了10个金奖,每个金奖奖金为10万元。杨继刚就是金奖得主之一,而且还是最年轻的作者。金秋十月,作品在南京展出。杨继刚“豪爽”地把父母及女友一起接到南京共同见证了他艺术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时刻。展出的现场气氛很火爆。当杨继刚站领奖台时,他父母身边有人在惊呼:“还是个学生啊,这么年轻就拿金奖!”听到这句话,他父母的泪水夺眶而出。

  毕业后,杨继刚用奖金还完了大部分为读书而欠下的债务,但还是有一部分贷款未能还清。他也想过考研,但想想读一个本科已经负债累累了,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为了生活,也为了能继续画画,他办起了美术培训班。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攒到足够的钱,让自己能够继续深造,多画些好画出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艺苑 00038 艺术,为杨继刚指明方向 □唐永明 2008-3-29 48256DEA008181F5482574170025040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