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半岛艺术中心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拥有美术馆、版画工作室、瓷艺馆、非洲艺术沙龙、名家工作室等等机构,具有相当完备的功能设施。此次我们奔着半岛瓷艺中心——“泠窑”而去。
与其他的工作室不同,“泠窑”这个在诞生初期就颇费周折、在上海曝光率最高的陶瓷艺术基地,圈内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圈内人眼里,引人眼球的不仅仅是“泠窑”设备精良的大型煤气瓷窑,更有那宽敞明亮的工作间、材料齐全的创作室、简约别样的展览厅和各路名家的好作品。半岛瓷艺中心面积1500多平方米,苏州河畔的万种风情,艺术家手中的激情浪漫,都使“泠窑”成为海派文化的标识性风格和长江文化的地域性亮点。
“泠窑”的创始人是新海派国画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家泠先生,但现在的泠窑陶瓷艺术工作室的掌门人是陈家泠之子陈亮,当他引我们蜿蜒穿过350平方米的展厅进入最深处的会客厅时,一路经过的壁翕里、展台上摆放的,墙上贴的挂的全都是陈氏父子和林曦明、张桂铭、杨正新、马小娟等艺术家的陶瓷艺术作品。进门的厅里对着大矮几摆着的两张超宽超大的仿古扶椅,那几上椅上镶嵌的是质地细腻造型简洁的瓷片,瓷片上和椅子后方的一排巨大瓷桶上的釉下彩国画作品,都出自陈家泠老先生之手,虽然在瓷器上作画与传统中国画的用纸用笔都有极大不同,但正如陈老一贯的作画风格,笔触狂放舒朗,雅致而柔美,灵秀又不乏遒劲。仿佛进入了一个别样的时空,洁白的墙洁白的展台,满目如玉般莹白的瓷,如虹般灿烂的彩,更有那极具诱惑的“釉里红”,撩人而炽烈,浑然天成。将富有时代和文人气息的中国画艺术和古老而新颖的瓷艺结合在一起,或许会让强调传统的人们不以为然,但这样根植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免不了让人眼前猛然一亮。
掠过瓷的盘瓷的罐瓷的壁画瓷的假山在一套六把大椅子围着的长几前落座时,我们发现,面前的长几是瓷片嵌入粗壮原木而成的,套瓷扶手的柚木椅子则全是结实的榫头接挂,那是陈亮独爱的瓷木家具——只有瓷和木;端在手中喝茶的盏也是各个不同的泠窑出品,无一例外的原创孤品,件件精美,别有情趣。放眼四周,可见到的空间顶部全无装饰,顶上裸露的管子缠成了白色;简单的白色灯管错落地悬在空中,包在一个个巨大的茧中;细竹帘外隔着落地大玻璃的植株无风犹动;做入过厅地面的鱼池中一尾尾红色鲤鱼闲闲地来去自如。在这个钢筋森林的国际大都市里,这个亲切自然的非自然空间,却让人恍然地放松下来,连空气也变得清新许多。
谈到瓷器作品的创作,陈亮说:和传统瓷器工匠们不同。釉下彩的绘画创作因材质有别于宣纸和国画颜料的瓷坯与矿物颜料,再因在作画后的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往往是经验不多的画家们不能把握的,特别是最绚丽的“釉里红”尤其难,于是出炉后的成品令人满意的往往不足十之一二。在钟爱完美的艺术家手里,不满意的作品唯有销毁。毁掉的瓷片倒是有些零星的精彩,陈亮舍不得扔掉,于是让它们上了墙壁,在斑斓的碎片中依稀可见“杨”、“晓娟”、“铭制”等字样,可辨其出处。
循其出处,就得再穿过孤形长廊走到展厅另一头的创作室,风景在这一边又是完全不同。拉好的洁白瓷胚在朴素的架上错落有致,粉白的墙体偶尔嵌进去一两片或大或小的瓷片,未画完成的瓷胚上淡淡的画面难辨颜色,一切都只能在出了“泠窑”后见分晓。从天花板上窜下的管子则被漆成了红色,刚硬的质感鲜艳的色彩挑染了这片创作空间的活跃气氛,看着一碗碗粗颗粒的矿物颜料和研钵,不知觉间便有些手痒,估计很多人都会跃跃欲试。
再往前探究,就到了拉坯工房,这里的样式估计是和其他瓷窑区别不大,只是为了让画家们作起画来更方便,器具的造型都尽量避免过于复杂而求简朴,也有根据画家要求做一些或许夸张的特别形制。
但其实在这里的所有作品,不论最后出自谁手,不论是观赏的还是实用的,都浸淫着中国画的文人气质,却又透出瓷器特有的平和安详的家居气息。正像后来与陈家泠先生聊天时,他颇自得地说:这个,叫做“艺术化的生活,生活化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