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如春风吹遍大地,消息喜人,尽管此事期待已久,但真的变成为事实,反感到来得比预想的快。惊喜之中惊的成分还多一些。虽然国际博物馆协会早有条例呼吁各国博物馆应免费向公众开放,至少在一定时段内实行免费制度,然而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全部做到。1986年时,英国“免费进入博物馆运动”发出FAM会议请愿书,声势很大,到2001年开始才有部分响应,其支撑在于政府规定凡取消门票的博物馆可退回地税和营业税。英国大英博物馆长期免费对外开放,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也是对所有参观者免费开放,其他馆则与一般国家相仿,只是定时或对特定对象免费开放。
回顾2004年时,浙江省博物馆等在内的杭州市内的博物馆实行常年免费开放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博物馆观众一下子增加了七八倍。浙江省博物馆地处西湖风景胜地,该馆又是1929年西湖博览会后建立的老博物馆,名声在外,观众倍增当是意料之中的事。第一天参观人数达6300余名,此后渐渐保持在3000人次左右,博物馆渐成为公众喜欢光顾的文化场所。政府对公益事业加大投资,不但利民利国,对民众教育和休闲亦起到推动作用;在经济方面经过努力也能得到平衡,甚至增加收益。杭州的博物馆和公园门票免费以后,旅游、餐饮、商品零售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由于投资环境好了,杭州整个经济变得更有起色,这也是杭州市的一个基本共识。
当然,免费开放的推出给博物馆的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笔者曾供职潘天寿纪念馆,该馆自2003年4月得到中国美术学院领导的认可后,对外免费参观。那时正举办“海上十二家画展”,最后20天展厅内几近爆棚,更有几天在总面积不到300平方米的三个展厅里竟然挤满了500多人。其中免费的学术讲座,听众非常踊跃,不但场内爆满,相邻展厅里有近百名观众是站着听完讲座的,听众提问主讲者答辩先后达30余次,展览最终也延长了10天展期。在上级拨款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门票收入虽然没了,但售书部收入随着人流量增加而增加,纪念馆从容维持了正常的开支。从门可罗雀到老少咸集的变化,无疑是喜人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社会和上级领导对纪念馆的注意力。然而潘天寿纪念馆毕竟较小,免费开放困难不大,而大型博物馆要实行免费却并非易事。像上海博物馆这样脍炙人口的大馆,在过去不免费的情况下已经是人流不息,如今免费开放后,则将面临如何分流、适当控制参观人数等问题。
在免费开放的初期,人多、有点乱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除了管理人员要根据各馆实际情况改进方法外,参观者更要有主人翁的态度给予配合。譬如:参观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文明参观;集体参观应事先联系,避免撞车;双休日参观人数势必会多一些,能避开双休日的尽量避开;本地参观者节假日谦让给外地游客等等。这点杭州媒体曾起过很好的作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媒体会提醒杭州本地人避开繁忙景点,留给外地游客更多感受杭州美的机会。
免费开放使博物馆、美术馆,将服务对象从少数人扩大到社会大众,也是博物馆公共理念深化的结果。这其中服务对象的结构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对艺术有着向往,但经济收入相对不高的人群会增加。而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却也正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长期的期待。对于非学术界人群的大量涌入,从业人员也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在展览的介绍语言和形式做出相应改动,接待方式甚至相关的服务设施也要增加,譬如对观众开放工作人员的餐厅,提供普及性的读物等等。
另外,据英国的一个统计,参观总人次大大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国立博物馆、美术馆的常客,免票制度只不过增加了他们参观的次数。而对那些之前并未周期性参观博物馆的人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多数人因为时间的问题甚至没有考虑过此事。所以,好事亦须两厢情愿,除了对初次进博物馆的人要接待好,留下好印象,有再来的欲望;对于尚未考虑来的也要专门研究,事情远非一个免费措施所能全部解决。英国免费进博物馆的人至今依然比进电影院和图书馆的人要少。英国博物馆协会主席马克·泰勒甚至说:“通过实行免票制度使整个社会参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我们只是想当然地实行免费制度,实际上博物馆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文化和博物馆的宗旨。”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博物馆人就要在免票开始阶段,就注意记取外国的经验教训,早作打算。
对于前来参观的专业人员,拥挤的状况自然对研究并不适宜。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需求,这又是摆在博物馆、美术馆面前的新课题。博物馆、美术馆是否能给予提供额外的条件呢?图书馆往往辟有专门的座位和僻静的书房,我们期待博物馆、美术馆也为专业人员提供方便,譬如提供单独调阅库存的某种条件。总之,好事多磨,中国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上目前已走在国际博物馆同行的前列,相信通过我们从业人员的努力,也能为国际博物馆界提供有价值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