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匠心文脉
3  4  
PDF 版
· 匠心文脉
· 《匠心文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教育80年》出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匠心文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教育80年》出版
■郑巨欣
  80年前,在一个平常而不平静却值得今天国美人纪念的4月7日晚上,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办者蔡元培与女儿蔡威廉,专程从南京出发由沪转道来杭。他们带有一丝忧虑但又像是为了一件兴奋的事而来,因为等待他们的是9日上午10时许,参加在西湖罗苑举行的国立艺术院首次正式开学典礼,同时也是为了平息此前不久的学潮的演讲。这是在一个条件和形势极其艰难情境下的起步!然而正是这个艰难的起步孕育了一个后来成就卓著,蜚声中外的中国美术学院。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时代精英们,他们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坚毅地选择了教育救国之路,他们高举“美育代宗教”的旗帜,期望改良和提高国民素质并建立一种新的道德理想,同时又通过在方式上的实利主义教育以及主张师法西方艺术中的“得科学之助”、“有精密之技术”、“有系统之理论”等技术之长等,从而催生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

  作为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忠实笃行者的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他一方面积极地开展艺术运动实践,促进社会艺术化,实现美育普及化,同时又以“兼容并包”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图案教育,具体探索“中西调和”之路。当时,应和蔡、林美术教育思想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有识之士,来自四面八方,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如留法归国,并以“一片欧风,引起世人瞩目”完成首届西湖博览设计的刘既漂;将俄罗斯传统田园式建筑风格和20世纪初期构成主义元素相融并举进行教学的俄籍教师杜劳·西洛夫;被鲁迅称作自陶元庆死后“能教图案的,中国现在恐怕没有一个”的陶元庆;将欧洲的构成主义和德国包豪斯风格与日本传统图案风格集于一体,从事基础图案和招贴教学的日籍教师斋藤佳藏。他们或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设计艺术教育,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设计师,或是学成归国为了发展设计艺术事业以报效祖国而投身教育的有志之士。他们作为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第一代拓荒者,以充满与世界现代设计观念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可以说,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艺术教育自起步开始,就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图案系经历了从国际视野向还观民族文化内涵探寻的思想转变,从最初构建设计艺术大学科的理想,落实为更加细化、具体化、分化和专门化的学科完善,通过重视工艺教育和倡导应用,从原先附属于美术,继之转变为独立的角色并与国计民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间,中国美术学院的图案系也从原先的图案系改为实用美术系,新一代的设计艺术教师集群,已经在消化外来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将设计艺术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本国民族民间艺术中,使中西调和有了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当时以雷圭元、孙福熙、陈之佛、李有行、沈福文、庞薰琹、谭旦冏、章东浩、梁启煜、张枕江、程尚仁、程尚俊、柳维和、尹陂九、唐隽、王道平、王子云、郑月波、邓白、柴扉等为代表的设计艺术教育集群,已经名符其实地代表了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中国设计艺术思想演变的根源,从总体上说,应该是出于对五四以来流行的某些过度强调抛弃旧传统,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的论调的一种修缮。

  1950年,学校奉准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归华东文化部领导,但同时为了配合全国性的学科结构和人事调整的战略性大动迁,奉命将原实用美术系的师生分流至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和上海同济大学。这次奉命济力北援和东助,虽然促成了中国第一所设计艺术学院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顺利筹建和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新组建,但是却一度中断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致使当时唯一留任的邓白,为后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科即工艺美术系的筹建,呕心沥血,几乎花费了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所以直至4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走访陈翔龙、郭立范、刘乙秀、、冯罗铮、杜曼华、吴德隆、孙晴义、蔡小丽、顾方松、宋浩霖等工艺美术系早期任教的教师时,都还能通过他们的回忆,体验到内心激荡而充盈于胸的温馨感怀。事实证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科的重建和拓展,无疑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的举措,正是这一举措及其世纪传薪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使得21世纪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教育得以不失时机地在今天国运昌盛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时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所谓“名师荟萃,80年耕耘硕果盈枝。英才辈出,21世纪更展风流。”

  为了记录历史,配合校庆活动,梳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历程,缅怀前辈先师的教育风范和思想,重温当代人在中国美术学院亲历目睹的感动岁月,记录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所思所想所为,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领导的主持下,我们不仅以纪实的方式展开了工作浩繁的历史文献、图片的整理和汇编,而且推出了较大范围的口述历史的访谈活动。这些史料成果连同近些年设计艺术的教学成果,客观地被收录在了一本设计新颖别致的厚重史册——《匠心文脉》中,此书近期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人类一边往前走,一边将过去留在身后,往前走,是自然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选择,走的路越远,回望时呈现出来的历史画卷,必然越壮观,这是硕美的视觉和心灵收获。80年的历程不仅是中国美术设计艺术教育启、承、转、合的发展史,而且是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员工人生经历的壮美诗篇,同时也是见证近现代社会嬗变及其中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将被永久地珍藏在《匠心文脉》这本史册。人与永恒,是历史的别称。但是几乎所有的历史,又往往为当事人所不能料及,后人也无法知道当初史实的全部。所以,历史是点滴记录汇成的记忆重现,是过去传到今天的回声,并且还是执古而绳今的一面镜子。在《匠心文脉》里,我们将见证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走过的80年发展历程,以及师生的如歌往事和感动人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匠心文脉 00018 《匠心文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教育80年》出版 2008-4-5 48256DEA008181F54825741E000C5D8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