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贺辉才先生从湘江负笈西湖,专为一了夙愿,学习中国山水画。虽工作百忙之余仍孜孜以求,经过一年的笔墨锻炼,可以说对于山水画的认识和掌握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蜕变。尤其对于树法更是独具一分理解。今年开春,贺辉才先生出示湘地笔墨古树写生若干,并告诉我要画足百株之数,感而为之伸张数言。
中国人因为对林泉丘壑的偏爱创造了山水画这一画种,而“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通内外,合心目”的参与方式,使山水具有了“有情”的象征意义,对于树法尤其如是。古人常将松树比喻成“虬”、“龙”,即此一例。当然,更多的时候,画一株古木老柯更暗示着一种“怀古”、“高洁”的“人格化”理想。源于此贺辉才先生的这组湘地古木写生更具有了“古风”的意义。
其一,恢复了古人“写松数万本,方如其真”,的对景写生方式。这区别于西画的捕捉形态与光影,不求其“似”而体悟其“真”。其二,以笔墨对真景写生,这对于画者对现场感的把握与笔墨的淋漓直下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体现平时对传统程式语言的训练水平及掌握程度,又进一步要求画者在原有的技法水平上展开想象力,取舍剪裁以期达到“迁想妙得”的艺术境界。其三,贺辉才先生跋涉湘江两岸,或深入乡村田野,或探访名山古寺,以探求一株古木“图”而后为快事,并在画面上记述其树种、树龄、具体位置等等信息。可以说一幅写生作品即是一株古木名树的立体资料文本,通过画作对于人们了解和保护这些散布在湘江各地的珍贵而高龄的树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四,通过写生所得到的生活与笔墨的素材也为画者以后的“卧游”生活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期待贺辉才先生早日完成这极具意义的“湘地古树谱”!
陈智安 戊子春于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