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9版:鉴藏
3  4  
PDF 版
· 古籍何时得到“文物待遇”?
· 魏青吉个展
· 身体媒体
· 《青·山》系列
——王利丰作品展
· 156件文物被成功追索 4月10日运送回国
· 月枕函香
——曹娜绘画作品展
· 中国当代画作春季拍卖会上行情看涨
· 四川康巴文献馆已收藏康巴文献资料万余册
· 上万件文房四宝产品在京展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古籍何时得到“文物待遇”?
■蒋芳
  国务院日前批准公布了包括2392部古籍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51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掀起一场古籍保护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底不清、人才紧缺、技术陈旧、资金不足等问题,是困扰古籍保护工作的几大痼疾。虽然文物与古籍常常被并称,但在实际中,古籍的待遇却远远无法与文物相比。

  登记难抢救更难

  南京图书馆馆长助理、江苏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全勤说,“摸清家底”对拯救古籍工程至关重要,一切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的珍贵古籍等待重见天日。大量存在于民间的古籍尚未进行统一的普查登记,据专业人士估计,数量至少在3500万册到4000万册以上。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编目组负责人周蓉说,南图耗时多年才将馆藏古籍一一摸清,全国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可能要花上数十年时间,而古籍抢救的工作却等不及了。南京图书馆是国内第三大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有160余万册,需要修复的在56万册以上。周苏阳是馆内古籍修复组唯一的一名正式员工。她无奈地说:“我可能这辈子也干不完这些活了。”她说,全组共有14个人,人均需修复4万册以上。每册古籍约有100多页,而平均每人每天只能修复2页到3页。

  文物“热” 古籍“冷”

  周蓉告诉记者,“文物一直是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古籍则相对冷清得多。”全国文物普查于1956年、1981年已经进行了两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07年开始,正在全面进行中。而此次全国古籍普查,则是继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的第一次。而且,尽管古籍,特别是善本古籍应该属于文物,但业界始终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评判标准。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其他的文物摆在博物馆,大家一看就可以了,古籍却由于兼具文物性和文献性,延伸出了“为人所用”的功能。古籍天生娇贵,和其他介质的文物相比生命更加脆弱。水渍霉染、火烧烛燃、虫蛀鼠啮,无一不是致命伤害,甚至流传过程中的过度摩擦都会导致纸质纤维的絮化。他认为,如果古籍能和文物级别保持一致,在温度、湿度等方面的保护标准上有硬性指标,就能被更好地保护。

  古籍保护需要“软硬兼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珍贵古籍,南京图书馆专门采购了智能密集型书架,平时书架完全闭合,由电脑24小时监控,控制开关,确保恒温恒湿。保管员告诉记者,这样的设备据说全国只有两套,一套在中央电视台,另一套就在南京图书馆。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认为,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毁一本少一本,因此,硬件的配置一定要舍得投入资金。就现有的修复技术水平和人员配置数量,古籍修复的速度远赶不上其自然破损的速度,因此,利用先进的设备延缓它们的老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周蓉告诉记者:“由于保护手段和科技手段的匮乏,能对外借阅的古籍不多,其文献价值往往难以得到发挥。”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尚且如此,更多硬件不达标的收藏单位和私人收藏家状况更差,很多地方陷入了恶性循环,关注越少,保护经费越低。龚良说:“可以用硬指标来规范珍贵古籍的保护和修复。”他建议借鉴国家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办法,尽早出台相应的法规、条例和人才培训计划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鉴藏 00039 古籍何时得到“文物待遇”? 2008-4-12 48256DEA008181F548257424000D50B7[A0-新华社记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