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9版:艺苑
3  4  
PDF 版
· 另一种批评的方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另一种批评的方式
——记美术批评家沈语冰

□胡 笛
  “回想过去,在诸弟子中,你是一个很有独到思想,喜欢独立思考且又独来独往的读书人。你原名建平,后来改名语冰,这里有个出典,就是《庄子·秋水篇》所说的‘夏虫不可与语冰’。由此可见你在书法上、学术上的高蹈,以及人生感悟上自视甚高的冰雪情操。”——洪丕谟

  去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一些年轻而独立的批评家面孔开始涌现。而在会后出版的《2007中国批评家年度批评文集》中,人们惊讶地看到一位从不张扬的批评家的文章《艺术没有终结》被放在了开篇。这位曾驻足于剑桥大学康桥河畔思考感怀、曾折服卡塞尔文献展外国专家的年轻学者,却鲜为国内大众所认识——沈语冰,他的名字像极了他低调清雅的派头。至今,他仍和妻女安静地住在杭州西子湖畔,读书游艺,不为世俗所羁,甚为洒脱。

  现为浙江大学教授的沈语冰1965年生于江南名镇——杭州西郊余杭之仓前镇。年少时即敬仰前贤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文章,立下志愿以学术为立身之本,书画为游艺之末。1983年高考,成绩优异的他考出了全县第一、浙江省第九的好成绩,在父母的坚持下,沈语冰赴上海学习法律。在政法大学念书的时候,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在攻读哲学、思想史和法津之余,陶醉于文学创作与书画艺术。这期间,他有幸认识了著名学者、书法家洪丕谟先生。

  与洪先生的结识,也有一段故事。那时洪先生是其他班级的语文老师,作为学生的沈语冰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近。他便写了四首古体诗,向洪先生请教。有意思的是,他自己写了其中三首,另从杂志上摘抄了一首,一并呈给洪先生。洪先生看后,沉吟良久,说:“以你这样的年纪,能写出这样水平的诗,已属不易。在这数首诗中,又以这首最妙。”洪老师指的正是那摘抄的一首,沈语冰心中不禁暗生敬佩。后来,便形成了一段两代学人切磋文艺,传承书画的佳话。那时候,洪先生住得离学校很远,沈语冰每周日辗转多趟公交车前去拜访。有时先生正好有事出门,便在门口贴张便条,让他莫等。学生遗憾之余,益发心存感激。在洪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沈语冰从汉碑入手,写就一手沉郁宽博的隶书。后来又专攻行草书,熔铸宋明诸家,自出机杼,迥异流风。挥毫之余,他仍不失思考者本质,对书法史及古代书论亦多有注疏,著《历代名帖风格赏评》,兼及当代书法批评。

  毕业后的沈语冰本可以顺顺当当地去当律师,却因“不务正业”走上了研究艺术本质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治学从法学入门,学术领域涵盖哲学、法学、文学和艺术诸学科,视野宏阔,理路清晰,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其将现实问题置于学术史的严格规范之下的方法,使其成为国内公认的杰出青年人文学者。

  《20世纪艺术批评》是沈语冰在艺术批评领域最富盛誉的一本著作。2001年,沈语冰赴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到了英国他才清楚意识到国内人文学科视野的局限性,尤其在艺术批评领域。他感到肩头的重任,在剑桥的每一天,他都是在搜集资料、改进研究方法、深入思考艺术问题的状态下度过的。直到2002年回国时,他对写就一本全方位引介西方批评史的著作已经成竹在胸。于是他带着满满一箱资料和满腹经纶回来了。对于这样一本素材珍贵、意义巨大的著作,沈语冰竭尽全力。他写此书时极为用力,乃至写完之后竟两年内无法再从事写作,整日逛各大美术展转换心境。当然,艰苦工作下的成果亦是斐然,《文汇读书周报》在此书刊印后不久即发出这样的感叹:“著者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流畅的论述将令人瞠目结舌的参考文献全部融化在对整个艺术现代性问题的把握之中了。……我相信,与这本书的相遇一定是整个艺术批评界都需要面对的一件大事。此书被有识之士誉为国内‘最具学术分量’的艺术批评史,就我所看到的而言,绝非溢美之词。”

  身为教授的沈语冰,外表看上去严峻,内心却宽容而热情。他在“书法纵横”艺术网站的论坛上专门开辟了一片空间和学生、朋友们交流探讨;2006年搬了新居后,他又思量把变大的空间利用起来,用积蓄买了一整套影像设备,让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学生们每周五下午来家中小聚,渐渐发展成了小型沙龙,颇受欢迎。对此,《中国教育报》还作了专门采访,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教育人生”栏目也特地做了一期专题。与恩师一样,沈语冰好藏书、善鉴书,也爱淘碟,古今中外各种版本的艺术资料在他高高堆叠、整齐罗列的书架上一应俱全。广泛的涉猎,纯正的趣味标准,书墨飘香下熔炼出他对美独特的理解。他从事美术批评就是站在这样深厚的积淀之上。

  沈语冰极为敬佩那些为策划优秀的展览而奔波努力的批评家兼策展人,但他自己却代表了另一种批评方式,即独立批评家的传统。“我认为批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批评有两个面向,一面直接面对现场,另外,批评话语本身又具有相对自律的一面。因此不管现在的艺术市场是多么火爆,艺术事件又有多么热闹,也不妨碍艺术批评自身的建设,而这个建设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它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的寂寞、艰辛和清苦可想而知,但他似乎丝毫也没有介意,仍然一方面挖掘、整理和诠释传统,另一方面,做着西方艺术批评的理论、历史和方法的引进工作。目前,沈语冰正主持“艺术批评经典译丛”大型学术丛书的选题、翻译、研究和出版工作。他本人又致力于翻译和诠注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的名作《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此人及此书的重要性远未为国内学界所认知。这部译著的引介不仅能让国内艺术爱好者从源头理解塞尚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更重要的是,它还集中展示了形式分析这种现代主义批评方法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六万多字的小册子,沈语冰光是注释就做了十二万字之多。因此,严格地说,它远不止是一种简单的翻译,而是对于弗莱的批评理论和塞尚的工作方式的一项专题研究。其治学之严谨,在目前喧哗嘈杂的艺术圈,尤为难能可贵。

  “批评家对自己的美学标准负责。”沈语冰如是说。坚守自我的学人,理想主义的艺术鉴赏家,浮躁年代的静观者,这就是沈语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艺苑 00039 另一种批评的方式 □胡 笛 2008-4-19 48256DEA008181F548257425000D15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