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艺术博览会的讯息在1993年刺激了所有从事艺术创作、艺术品经营与收藏,以及关注、爱好艺术的人士,他们乐观地等待中国艺术品市场与交易从此火爆起来。确实,从第一届广州中国艺术博览会开始,每一届博览会都是热热闹闹,人群熙攘,但每一位光顾的人对它们都充满了失望甚至怒骂不绝。
艺术博览会越办越多。广州每年一届;北京国展中心比广州晚了两年,上海国展中心比北京也晚了两年,它们都是每年一届;1999年北京军事博物馆里又冒出一家;江苏、四川、湖北的一些美术馆和美术机构也传言要举办艺术博览会,藉以“推出本地优秀艺术家,繁荣和扶持本地艺术品市场”。几年来,艺术博览会的遍地开花,和它们各自现今的状况,使我们联想到国内家电行业的竞争和发展,在初始便表现了“百兴俱废”和“一损俱损”的商业竞争格局和经营业态,而经历了近十年的市场整合已产生了几个主导性的民族品牌,在质量和市场份额都足以压倒洋货。所以,同样地,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博览会的走向和发展,在怒其不争之余,也还得保留一点信心:中国终究会出现真正具备学术性、国际性、权威性的东方艺术博览会。但肯定不是现在,未来也不会很快就达到目标。
1993年,当时北京东方油画厅的经营者何冰先生建议搞一个艺术博览会,并很快征得文化部的批复同意。文化部指定由下属的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负责在广州承办,具体工作人员全部是该公司艺术品代销部的人和在广州作为策应的广州市文化局的一些同志,何冰先生只挂了一个策划人的头衔。随着博览会各项工作的紧锣密鼓,何冰先生由于其非官方的身分而以名誉之职靠边。到第二届广州艺术博览会结束时,广州的文化行政机构,官方美术机构与人士醒悟过来,看到了博览会巨大的影响和经济效益,两地的紧密合作随之分崩离析。1995年双方友好分手,因而有了北京自己的艺术博览会。北京第二届艺术博览会结束不久,组织者中最早的那批骨干人员如李锡田等纷纷失去踪迹。直到1997年初,传出上海市文化局要举办首届上海艺术博览会时,才又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这批骨干力量从广州到北京、上海,自称是中国艺术博览会的“黄埔教官”,创建了中国艺术博览会市场的基本业态。在上述简单的记录和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中国企业发展的致命顽症:经营者、管理者的“近亲繁殖”和经营行为的模仿导致经营活动的雷同以及相互争夺市场的厮杀。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只能相信,再多的艺术博览会也就给中国艺术界带来更多的失望。并且几乎每一场艺术博览会最后都会被描述成为像个“庙会”或“大集市”。
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不能撇开它的市场属性,过分地强调艺术作品的高雅和它的精神价值;而所谓精神价值业只是艺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质而已。再则,在我国有近百个官方的美术家协会,几百个半官方背景的美术群众组织,近五百万人的美术家群体,几十所美术院系,每年几千名美术专业毕业的学子,这都是极其庞杂而广大的艺术品生产和供应单位。谁都想涌入市场去得到利益,而每年所有的艺术博览会也只能提供不足一千个的摊位和展出机会,仅仅是根据风水轮流转,已足以让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们操办上好多年的。所以对有一些人批评艺术博览会“沦为艺术为金钱驱动,博览会成为集市贸易”,我们则以为是无须加以责怪的。艺术博览会的组织形式、活动的内容在当下的市场情景和艺术环境中也只能有这一必然的生存选择。
现在不少艺术批评和市场分析人士,忽视国内艺术品市场和交易的某种客观事实,一味乐观地比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品交易发展过程,夸大地强调中国艺术品市场广阔的空间大有可为。我们知道,所谓的国际艺术品市场所涵盖的也不过是欧美及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而对于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博览会的前景分析,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大众对艺术品的购买力和消费心理。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定在广州举办,就是主办者指望广东无数个暴发户和方便过境光顾的港客、外商给他们带来成功和金钱,然而如此巨大规模和影响的文化艺术商业活动却远远不如灯红酒绿更能吸引这些豪客。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的组织者们也都会有同样的心态。这种投机和无视市场规律的行为无疑会极大地伤害艺术家。现今的艺术博览会或许是成了一种浪费,虽然中国的艺术家更需要它。
艺术博览会的理想曙光离我们还有多远?越来越红火的艺术博览会真的是一棵永远的摇钱树?没有谁能够预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如同无法指出下一世纪的中国的艺术创作一样。但一种客观的批评应当引起艺术家和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们的警惕。
一、艺术博览会的艺术顾问、组委会成员除了各地行政长官之外,大多数为国内那么几位知名艺术家。他们除了为艺术博览会提供名誉之外,并不去指导和监督。因此希望在不久将来的艺术博览会上,这些知名艺术家,为自己、为历史也为了艺术,不图虚名,为艺术博览会的完善发展拿出一点真知灼见。
二、主办者不要抓住官本位不放,博览会不同于文化行政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放下架子,聘请一些具有商业和艺术双重经验的艺术品经营人士参与,真正地兼顾艺术和商业两个方面的利益,并且要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市场利益。
三、从国内目前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分析,不能寄希望于政府资助艺术博览会,而是去遵循艺术品市场本身的规律,和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相信,真正理想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一定不是由政府部门主办的,而是由一些企业、艺术团体以及艺术界有重要影响的人士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
四、艺术家们对市场和博览会不必苛求或有过高指望,保持严谨的和自我的艺术创作的学术态度,以真正优秀的艺术品进入艺术品市场,而不能依赖某一届艺术博览会上的偶然成功。
五、画廊的参与必然会促进博览会的成交和完善艺术品市场、艺术博览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国内尚缺乏权威的、有重大影响的大画廊;画廊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标准也都有待提高。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似乎得了顽症,不是靠几味良方就可以使它健康活跃起来的。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推进,艺术博览会在内容和形式诸多方面都会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