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万六千顷,我与此君同枕波。却慕水西湾子里,输君先已挂渔蓑。城南那复有闲廛,生翠丛中筑楼椽。他日买鱼双艇子,定应先诣网师园。”这是清人洪亮吉吟咏苏州网师园的诗。中国园林的审美旨趣,其实质即是一种隐逸文化,正如这首诗中所表露出的羡慕飘逸闲适渔樵生活的旷达意绪,抒发归返自然、高蹈出世的淡泊襟怀。网师园中的“集虚斋”,取《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斋,虚者,心斋也”句意,即是修身养心,守持真道,排除内心尘渣,保持自然本性,臻于虚静澄明的境界。在去年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上,凌君武以一幅《遗落的黄昏》获得大奖,整个画面浸润着轻柔朦胧的月色,暮霭洇漫,水影掩映,梅花疏枝摇曳,亭阁空灵凭虚,营造出一派静谧清雅、超然物外的意境,使人怡然自得,仿佛已融身大自然,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这是一幅苏州园林的水印版画,但又分明高蹈于园林具象,充盈着清虚灵动的生命蕴藉和恬淡超远的隐逸意象。在这幅作品里并没有明确的指称,但我却从中看到了网师园的气脉韵致、文心诗意,仿佛置身于集虚斋前,面对咫尺山林、拳石勺水,却令人思接高邈、超然神游。
《遗落的黄昏》是凌君武一系列以苏州园林为内容的水印木刻组画中的一幅,在此前几年里,他就以《园林印象》系列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撷取了一个好题材。中国的园林是一个生命的世界,融合着天人为一体的独特的生命精神。园林中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人心灵的寄托。所谓“以景寓情”和“意与境生”,正是园林艺术蕴含的审美意象。苏州是一座园林之城,它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园林。凌君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苏州园林的特质和神韵,早已浸润到他的血脉之中,成为他固有的艺术基因。而苏州城市平和恬淡、闲适悠然的风土人情和生态意象,也使他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显得淡雅柔美、从容舒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的审美意蕴,只有在那方水土所培育和熏陶的人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如此看来,凌君武以苏州园林作为他艺术创作的母题,原本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既是将他自己的艺术创作自觉地与苏州园林文化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可视作他以艺术的形式对家乡养育之情的一份回报。
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的物化赋形,苏州园林具有秀美灵动、高雅清悠的气韵和壶公天地、芥子世界的特征,而其最本质的审美核心,则在于它无处不在的浸润华滋的“水性”。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苏州本身就是一座水城,七分水面三分地,一条河一条街,前街后河,街河相间,纵横交织成“河街双棋盘”的水网。而苏州园林则更是将水作为营造轻柔缱绻的审美空间脉络气势的基本元素,所谓半泓池水,让四周俱通;一渊澄波,使举园皆活。在这里,流水已成为一种生命的赋形,成为温婉柔润的江南文化稳固永久的姿态和表情。正因为如此,凌君武选择了以水印木刻这种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质的艺术样式,融入了他对故乡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使他的这种艺术样式与苏州园林浑然相成、水乳交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好一个“借”字!凌君武真可谓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借”得苏州园林,置入他原本就已形成了独特形式语言的水印木刻作品之中,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堪称“绝配”。
凌君武充分运用水印木刻所固有的彩晕墨化的特点,将浓淡渲染、渗化融合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整个画面在水萦雾罩、烟云澹涵中呈现出游移飘逸、空蒙轻柔的意境。他擅常采用平远视角,多作大面积的写意泼洒,而很少有过度的细部刻画,无论是小院香径、角亭回廊,还是树丛花圃、假山叠石,无不笼罩在湿润华滋、漫洇弥散的水色之中。他在画面构成中尤其注重虚实相生、有无互立,即使是具体的物象,也总是显得似有若无、依稀朦胧,以彰显他的主观情趣,超越有限的客观物象,获得意蕴无限的淡远悠渺的境界。凌君武对于色彩的感知极为敏锐,而且与所表现的规定情景吻合无间,那些饱含水分的淡淡的嫩黄、湖蓝、粉绿色,正是苏州园林清纯妩媚的色彩标征;而统驭全局的则是典雅深邃的灰色,将整个画面贯串组合成一曲节奏舒展、旋律婉转的抒情乐章。他偶而也用黑色,以提升画面的精神,此时的灰色,则更显得温柔亲和,整个画面也更圆润和谐,富有张力。
在所有的版画样式中,水印木刻的生动气韵和水墨意象或许是最贴近中国绘画精神的;而它所独有的刀味和水韵,又是传统的中国绘画所无法取代的。水印木刻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传统,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的水印木刻艺术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思之仍令人激动不已。然而近年来在诸多思潮的冲击下,江苏的水印木刻似乎风光不再,陷于低迷。从这个角度来观照凌君武匠心独运、风格鲜明而又明显带有江苏地域色彩、传承有序的水印木刻,其意义已超出了他作为版画家个人的范围,在他的身上我们或许应该寄予更高的期许。身为版画家和苏州版画院院长的凌君武,真是重任在肩,无可懈怠。透过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令人感动的作品,我们已有足够的信心,看到江苏水印木刻艺术峰回路转、重振雄风的那一天。
2008年4月于上海系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