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市的乐趣
当人们陆陆续续地搬进城市新区方块楼房中的时候,我们家却从新区逼仄的两居室迁入老城区小巷子里的一座古老破落的老宅院。新家不大,却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关上大门,一切仿佛与世隔绝了。
转眼,搬进新居已经有一年多了,常常在博客中絮叨着家中的点滴,朋友们饶有兴致地瞧着,问着。摘录两段其时的博客,彼时情景心绪可见一斑:
2007年1月21日:
猪说,近日,他会用三轮车拉一些不愿外人碰的东西去老房子。他说,让我也坐车上。
我美滋滋地想着,早知该配合一下,把咕嘟那件极民俗的花棉袄借过来穿下,再戴个鲜艳的头巾,小媳妇似的被驮过去,哈哈。
总有人问,房子装修得怎样了,都要费尽口舌地解释下,非装修,是修旧如旧。
2007年1月31日:
记得住进来的头一个晚上,我俩像寒号鸟一样瑟瑟发抖地挤在一块,看透过天窗洒下的凄冷的月光,我对猪说,原来夜并不是漆黑的呀。
每天晚上,再也不能熬夜——现在临时在西厢房看书,进卧室要穿过天井,后睡者要关掉所有的灯,整座房子顷刻间像被黑夜的大幕刷地一下盖上了,令人窒息。于是,我会赶在猪就寝之前,匆匆跳到床上,逃避那惨淡的夜。
有了写博客日志的习惯后,谁都知道拐子凤家有两棵枇杷树,其中一棵已有七八十岁了,还有一个集管家、司机、老妈子、丫鬟、园丁于一身的著名的家猪。
2002年夏,去葫芦之乡山东游玩,便在蓬莱带回若干个小葫芦和一个还泛着青的重实实的大匏。我的葫芦爱好者生涯自此开始,对它越了解就越是喜爱。葫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陆游《葫芦》诗云:“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看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因为家中有了小院子,寄寓了对葫芦的种种向往,故命名曰匏庐。从此,谁都知道拐子凤在家只负责喝着咖啡晒着太阳画画、画葫芦。等到了节令,便着手开种葫芦啦。谁不喜欢葫芦呢,更何况葫芦本身就有说不完的传说故事,从太上老君盛仙丹的葫芦,到铁拐李的酒葫芦,以及大写意画家笔下的葫芦藤……葫芦自打几千年前走进人类的生活之后,便成为人们的宠儿,再也没有黯然退场。
角色置换的乐趣
自我画的葫芦上了博客,它的可爱吸引了很多人,于是在淘宝上开了个手绘葫芦作坊,第一周订掉6只葫芦。这样的业绩,在网上可能是罕见的。记有开店第一周之淘宝小结云:
“有朋友给出办手绘葫芦展览的建议,我觉得,贴在博客和淘宝上本身不就是一种展览么?有的朋友痛惜我卖掉那些葫芦宝贝。有的宝贝,的确是舍不得卖的,比如说圣诞宝,它本是只造型独特的老葫芦,自云南带回来的,因它头大身子小,显得憨实可爱,故将它化为圣诞老人,果然很成功。咕嘟曾软磨硬泡都舍不得给的,然而因开店至少需要十件以上成品,只好放上去,本想等物品日渐积多后将其撤下的,然有慧眼第一周订走。
关于价格,目前的定价是相当便宜的。我想这一点可能咕嘟最有发言权,她实践过,耗时耗力之巨是远远超出定价的。若以赚钱论,是极不相称的。然而,我喜欢。因为画每一只葫芦的过程,真的是一种曼妙的投入,画完的成就感也是不输于做其他的所谓正事。”
在我而言,画葫芦卖葫芦该是我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至于它能否一直卖得很好,倒不是十分计较的,我也愿意做一个怪人,不断地画着葫芦,挂在我冷清的店铺里,一年卖不出一两个,但我还是会一直画呀画,因为这个过程就充满了吸引力。
煞有介事的吧。然而手绘葫芦们的归宿真的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一直以来,想做小本生意的理想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
余事之趣
工艺品制作与绘画创作有一个道理是共通的,就是必须亲手去做,去实践,才能有长进。而且一定要边思考边动手,只做不想,或只想不做,都不能获得进步。画葫芦本身不难,但一定要保持画的过程全身心投入,我常常把它当成是一种静修,发现做个手艺人真享受。画葫芦时,简直有种参禅打坐似的宁静与满足。
文人画论中强调以画为余事,认为专职画家因为以此为业,会因来自各个方面的要求而受到束缚,这种情况反而画不好画。这个论调自产生以来就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我在画葫芦的过程中就切身体会到了这个“余事”的好处来。最关键的一条是没有压力,画好画坏影响不大。再则,不受规矩的拘束,尤其在工艺品制作行业中,规矩还是满多的,而我手绘的内容与形式全凭个人兴趣。此外,既然不以此为生,画的时候就不会考虑投入的成本、销路、赢利等种种因素,不受任何干扰,真正能沉静下来,把画葫芦的过程当成一种修身养性之娱事,才能画得好。
做了“手艺人”,遇上朋友时,总是打趣地招呼一句:“最近生意好吗?”我呢,自然掌柜似的乐呵呵地回道:“嘿嘿,小本生意,小本生意……”曾经,我也想跟着这几年兴起的时尚运动风去练练瑜珈啥的,后来一想,不如写字画画,既能合理调剂孤苦的学究生涯,又于身心有益,坚持下去还能有不小的收获呢!再拾掇拾掇家里的枇杷树,精心培育我们的葫芦藤,嘿,小日子别提多充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