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市政府依托清代园林建设的岭南画院、可园博物馆,22日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智慧和想法的文化工程。所谓的依托清代园林,不是一般常见的在名园开辟一个挂着招牌、可以活动的场所,也不是在一个充满历史想象的遗址上复建一个有限的建筑,而是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园之外,依托于它的文化和历史氛围,新建了一个与可园相呼应的建筑,如此,既突出了可园的文化形象,又放大了可园的历史价值。可园始建于1850年,为清代广东的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当年,在可园的高处可凭窗极目莞城景色,是莞城的标志性建筑,可是像许多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一样,如今都已经淹没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中,甚至难以比肩身边的高架桥。可园在城市中的萎缩,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扩大,另一方面是缺少周边的对比,因此,从体量上来看,可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气势,而“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也只能是存在于还原历史的想象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周边的环境,那么,可园在当下只能是城市中的一个精致的盆景而已。
1997年,东莞市政府将可园景区从原来的3630平方米扩大到20000平方米,现在又在其边上修建了可园博物馆和岭南画院(包括岭南美术馆、岭南画家村)。对于岭南画院来说,依托于可园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可园作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居巢、居廉曾在可园十年,并创造了没骨法、撞粉法以画花鸟画,同时传授画法,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因此,于其周边建一画院则是顺理成章,而建一博物馆以现代化的展陈设施弘扬可园文化更富有时代精神。岭南画院占地面积20978平方米,再一次扩大了可园文化区,如此的依托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用现代的方式保护了历史文物。
因为有了依托,东莞的这座市级画院没有叫“东莞画院”,而是名为“岭南画院”。岭南画院的创立构想,也不是通常的建一个可以养画家的舒适的场馆,而是立足于文化体制创新,以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岭南画家村三位一体的方式,在功能兼容、资源共享方面,表现出当代的特色。岭南画院,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而岭南美术馆的建筑面积却有8000多平方米,拥有6个展览厅,其中室内展区面积3200平方米,这样的布局,突出了它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特征。这个集展览、创作、研究、收藏等功能为一体的画院,在新中国画院体制的基础上,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推展。岭南画院还整合了广东美术界的创作力量、学术力量,组建了第一批岭南画院特聘画家队伍、岭南画院第一届艺术委员会和以探讨岭南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岭南国画研究所、岭南油画研究所和岭南画学研究所三大机构。在启用的当天,首届“全国画院院长高峰论坛”在岭南画院举行,与会的近50位省市级画院的院长们共同探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画院的问题,一个新型的岭南画院的建立所具有的启示性的意义,为研究这一时代问题提供了值得研究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