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画家
3  4  
PDF 版
· 笔墨随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笔墨随缘
曾宓·张浩·张华胜三人作品展
  我不知我是否真的懂得欣赏绘画,但有些作品能使我为之感动或共鸣那是真诚的。

  1993年曾宓老师、张浩老师、张华胜老师三位好友在杭州一起举办了三人小品展,此后,在上海、合肥、嘉兴、温州和兰溪“芥子园”等地举办了巡展。2006年我又为他们做了个回顾展。这些寥寥几笔的小品所体现的浓厚生活情趣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我想,中国画的精髓是否也像人生一样,抛却尘俗洗尽铅华留下几条精准的线条,了了而已。

  曾宓老师、张浩老师与张华胜老师在绘画的路途中亦师亦友携手同行,日濡月染同气相求,可谓笔墨随缘了。走过了几十载春秋寒暑,老师们在各自的水墨世界里慢慢行走,人书俱老回归真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历经旅途艰辛,一个最简单的姿势便可释然一切。如今,曾老师功成名就,蜂涌买他作品的人都希望笔墨越多、画面越满越好,可我偏偏喜欢先生早年的简笔画,那些过多笔墨的添加远不及那简单的几根线条更能够触动我的内心。也许,曾老师那些简练而富有内涵的小画正是道出了洗尽铅华之后的简练人生吧?!

  1997年,我在拍摄《艺术人生》的电视专题片时,认识曾宓老师的同时,也认识了张浩老师与张华胜老师。

  比德而居,其邻不孤。曾老师的好友张浩老师对美术的执着,寄托着内心对美好的追忆与牵挂。他的笔墨一直在随着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技术掌握的娴熟在变化和提升。退去公务的心境,让他终日与笔墨相伴,在城市的一隅得以沉静与逍遥之中。我们可以从他近期作品中感受到闲情与洒脱,典雅和瑰丽。

  张华胜老师的画基于他在造型方面的功力,以及对西方印象派大师们线条和色彩的研究中获得了有效的启迪,他在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中,显示出独立的笔墨性格和语言形式。极简的几笔线条,如他的心灵之语,遥望八大之高远,探询中国画之真谛。他常说,曾老师对线条质量的要求和对画面整体收拾的严谨功力,使他受益良多。

  歧路亡羊,我们经常会迷失在自己认为已经掌握、并且行之有效的经验里。也许他们这种对经验的不断质疑与更新,是一个人得以进步的根源所在。

  1993年后15年的今天,三位老师又一次举办小型联展,以简驭繁是他们的共同风格。笔墨随缘,对艺术的共同追求,让他们殊途同归。柳闻戊子夏于湖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38 笔墨随缘 2008-6-7 48256DEA008181F54825745C004D5E1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