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美术报》5月31日陈健强先生大作《批判美术界理论文字》一文后,感触颇深,对陈先生在文中(以下简称“陈文”)提及美术界之不良文风大体上深表赞许,然个别观点则不敢苟同,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言辞不敬之处,还请陈先生海涵。由于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无论怎么谈,实在属于“外行”,唯请美术专家学者批评指教为幸。
一、美术理论文章种类繁多,不可一概而论。
《美术观察》杂志近几期刊发了多篇30年美术理论总结梳理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对美术理论进行反思,包括美术史、美术考古、美术批评、设计理论等层面。笔者所说的种类繁多,是从广义上划分,凡是不属于图片、雕塑、装置、设计等美术样式,单纯用文字表述的一切与美术有关的材料,我都统称为美术理论,这其中就包括一般的美术作品评论、美术家艺术简介、美术现象批评、美术术语诠释等等。陈文所批判的美术界理论文字“四宗罪”(笔者归纳概括为两种,其一为文章的语言风格,其二为“卖弄哲学和所谓学说”),应该主要倾向于纯粹学术上的专业美术批评,如美术史、美术考古等。而陈文罗列的解决办法却主要适用于一般的美术理论文字,比如对某一幅画作的赏析,对某一美术家的艺术评介等,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否则,我们很难想象,一篇选题深刻,论证严密的美术文章,如《民国时期连环画的社会形象》(《美术观察》2008年1期);《论汉赋与汉画空间方位叙事艺术》(《文艺研究》2008年2期)等文章,用陈先生所说的办法解决后会是什么样子——成了一种用短信式、散文式、随笔式的“文体”写就,正文杂用广告、电视、经济学、武侠小说、诗词、流行歌词等“文字”,用广告语或喊口号为“语调”的理论怪胎,我想,任何一家稍有学术要求的报刊大概不会轻易刊发这类“大众奶茶”式的美术理论吧。
二、写美术理论的人,动机不同,层次各异。
陈文指出,写美术理论的人喜欢“学术味”,或者干脆写那些连专业人士甚至自己都看不懂的文章,我以为说得非常实在,点到了痛处。写美术理论的人,如果是为了评职称或者为了所谓的“占山头”,侵占“学术高地”,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敢保证质量了。这类文章往往空洞无物得只剩下引用和注释可以看看,好歹也算一种与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吧。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而写,那就存在一个层次问题,比如以我中学教师的层次,一般核心美术刊物或者自视为权威的刊物,编辑老师大多一看落款为某某中学,就“pass”过去了,好在我还有点自知之明,也从来不自讨没趣。而那些理论建树较差,靠东拼西凑,靠关系后门刊发一篇又一篇烂文章的所谓教授、博导等,理应属于陈先生乃至所有文艺界人士痛贬之列了。因此,“学术味”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一些“伪‘学术味’”或者“准‘学术味’”,严格来讲,这些东西是不配称作学术的,哪怕它出自再有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之手。近期《美术报》刊登的王渊清先生与陈传席先生商榷的文章,我认为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美术理论,大多应有行文的学术规范。
陈文对美术理论样式上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平时较多关注书法理论文字,对邱振中等先生所强调的学术规范很是认同。论文、著作,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首先是给读者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帮助。作为读者,不能因为一两个论文作者文风的改变而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积累的阅读习惯。以我而言,我读文章一般先读内容提要、关键词和注释,参考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你参考了哪些文献,就决定了你的学术视野开阔与否和学术眼光精准与否。比如在注释中,如果一篇书法论文大量或者全部引用《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古代书法论文的选本,而不是参考版本优良的《法书要录》等理论元典,那么,论证的科学性、严谨性可能要画上一个问号了,这点金学智在《中国书法美学》中说得很清楚。另外,注释还能帮助对你论文话题有同样兴趣者进行检索,这都是对读者的帮助。而论文提要是对你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概括,如果用一二分钟读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正文就不必看了,这就节省了读者的宝贵时间,就是对读者的尊重。因此,学术论文,讲究点学术规范本身并没有错,那么,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两种歪风上。其一,认为既然学术论文要有规范,要有关键词、提要、参考文献等,于是乎,有些误人子弟的所谓导师就这样带他们的研究生:一篇文章,能否发表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你文章后边注释的“圈”多不多,有上百个注释的,最好;一个注释没有的,最差。这是一种变态的标准,在这种愚蠢的指导下写出的论文,正如陈文所言,大多“卖弄哲学和所谓学说”,往往云山雾罩的,几乎所有人都看不懂,包括他自己,之所以能发表,靠的是关系和后门,呜呼!笔者和陈先生一样,坚决唾弃这种风气。其二,最近几年又有反其道而行之者,认为论文引用别人的观点过多,就证明了没有你自己的见解,所以,许多应该规范的学术论文或者著作却没有几个注释。没有注释并没有错误,如果你有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沈尹默《二王书法管窥》等大家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问题是一般作者很难做到,参考了诸多别人的观点甚至大段大篇乃至整本书绝大部分抄袭别人的,却没有半个注释说明,这就不是学术的问题了,因为它显示出人品的龌龊。
四、美术理论的读者群问题。
美术理论写给谁看?这有一个读者群的问题。笔者愚陋,认为图书著作或者理论文章发展演变到今天,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读物或者传统经典;另一种是普及读物或者通俗经典。以《论语》为例,读没有任何注释的《论语》,叫做阅读传统经典;读杨伯峻等人译注的著作叫做阅读专业读物;读于丹《〈论语〉心得》叫做阅读普及读物或者叫通俗经典。一般来讲,前一种适合在“象牙塔”内钻研或者供专业人士阅读,后者适合普罗大众阅读。当然,也有部分著作既适合专业人士研读,普通百姓读后也能略知一二。比如语言大师赵元任的《语言问题》,笔者也能看个大致明白,但你要问我懂语言学吗?答案是一窍不通。说到底还是一个阅读方向或者关注角度问题。这样看来,陈文对比论证美术理论“四宗罪”时所列举的广告语言、电视文字、金庸、古龙小说,乃至流行歌词等,实际上是从“普及”或者“通俗”的角度说的。举个例子,你在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问,“赵本山”是谁?估计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给你一个或详细具体或粗浅错漏的答案。但是如果你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是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又是谁?我估计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摇头了。这就是行业不同所造成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我们的美术理论工作者全部照搬陈文的解决办法,仍然热闹不到哪里去,信否?我身边有30多位语文教师,按理对书法应该有点兴趣,但几乎没有人对我整齐排放在报架上的书画报刊投来一瞥,别说挑选什么文章来阅读了。因此,陈文讲到的让美术理论工作者“受全国读者欢迎”,成为“明星理论家”的观点,实现的可能性估计是几乎为零了。从这里我也读出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信息:向那些“学术超男、超女”们看齐,不要再坐冷板凳了。这里,有一个曲解美术理论读者群的问题。我认为,美术理论,首先是写给美术界的人士看的,无论搞理论的还是搞实践的。陈文的意思说文章看不懂是因为写得差没有错,但是反过来我们可否这样说,文章看不懂,是因为读者水平不够,修养不够呢?举个例子,上文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你随便拉来一个老农叫他读读看,他也许要说不,尽管他可能对金庸、古龙阅读得津津有味。这首先是读者修养或者兴趣问题。同理,读者如果都是美术界的人士,那就可以直接用术语对话了,何必拐弯抹角?我猜想,爱因斯坦对老太太讲相对论时可以说,相对论就是“如果你坐在火炉上一分钟,但就像坐了一个小时;而如果你坐在美女身边一个小时,就像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大意是这样),但是对于物理学界的专业人士也这样讲,恐怕要挨板砖了。前些日子《美术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种观点虽然极端,我却很赞同:美术理论,是没有读者的写作。拙见以为,即使美术理论工作者使劲浑身解数,读者群仍然限于美术界人士或以美术界人士为主。
五、结语:美术理论者,请坐稳冷板凳。
美术理论,从过去到现在乃至于未来可以说都是曲高和寡的,它本身也不需要赢得太多的读者关注,所谓的“雅俗共赏”、“群众眼光”等等,近几年的反思文章也写得够多了,因为,圈外人士永远是个票友,真正推动艺术前进步伐的,非圈内专业人士莫属。千万不要为了普及某种东西而丢失自己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