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读画 读一幅画,感知时间和空间·尹舒拉(浙江 杭州)
这本是一幅没有题目的画,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颜色,在一张印刷过的废纸板的背面流淌、冲撞,作者仅仅以圆珠笔在画的反面轻轻地签了名。其实、这签名也实在轻得叫人愁心,那是一种几乎称不上签名的签名,蓝色的圆珠笔就那么轻轻地在印着花色的纸板上轻轻地划过,那线条间掠过一丝丝的颤抖。你理所当然地可以从那颤抖中读到签名者颤抖的心灵和灵魂深处的颤抖,那是一种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苦楚和悲凉,是一种已经没有眼泪的呜咽和仰对苍天而没有回声呼号。
李青萍(Liqingping 1911-2004)原名赵毓贞,出生于湖北荆州,少年时期随其父李敬臣学画,1926年参加徐向前夫人领导的江陵县第一个妇女协会,为逃避包办婚姻投靠武汉亲属,改名李媛。1929年毕业于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进入武昌艺专学习绘画,1932年转入上海新华艺专,1935年毕业时,其绘画已具有面向现代的风格,被徐悲鸿称为“新派女画家”。1937年李青萍被马来西亚驻沪领事馆招聘,出任吉隆坡女子中学艺术部主任,1941年5月徐悲鸿帮助她挑选作品编成画集并撰写序文,对她的艺术追求给予支持和鼓励。李青萍在吉隆坡还遇见了一位来自印度的艺术家沙都那萨,他在画布上泼洒颜料的新颖技法使李为之倾倒,这是一种自由、清纯、奔放的主观表达形式,它影响了李青萍一生。1942年李青萍返回上海,以其崭新的艺术面貌与国内美术界见面,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李青萍的艺术活动和政治背景进行了调查,1946年到1948年李青萍先后在上海、北平、台北等地举办画展和援助社会文化事业,得到了齐白石、刘海粟等老前辈的支持与鼓励。这一段经历使她有意地远离政治思考,给她的人生泼上了悲情的色彩。1950年,李青萍被调到中央文化部艺术处,与田汉、徐悲鸿、梅兰芳等艺术家一起参与筹办全国艺术资料展览大会,1951年在北京美术出版社工作,1952年被遣回老家,当地公安机关以其海外关系复杂为由对其监视审查和实行管制。1955年以“特务嫌疑”、“反革命”罪名被捕入狱。从此开始了她的解押劳改、劳教、批斗、游街、卖水、糊纸盒、卖冰棍、拾破烂的人生经历。即使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李青萍坚持追求艺术的自由思想始终不渝。
《血色浪漫》是李青萍创作于1998年的代表作,这一时期她的创作大多以泼彩为主。泼彩,是李青萍绘画中最为感人的形式,那是一种绝对的七彩斑斓,是一种永远不会死亡的生命,是一种远离尘世的苦楚将一切俗念和物质升华为光与色、时间与空间的创造。李青萍从沙都那萨把各种各样的颜色倒入几个椰壳连同椰汁搅匀,屏气凝神向画纸泼去的一瞬间,得到了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在李青萍的生命里,从一个弱小女子到一位为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莘莘学子,再到以画笔报国的艺术家,她曾经无知无畏、曾经充满幻想、曾经光彩夺人、曾经身陷囹圄、曾经牛鬼蛇神……曾经,真是太多的曾经。纵观她的一生从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到大死大活,当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唯独那毕生为之追求的自由思想不曾泯灭,那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不曾泯灭。这不是物的冲撞和弥漫,而是一种无上精神的表达,这不是色彩的流淌和交融,而是一种至高境界的流露,泼洒着色彩的李青萍已经不是一具行走于滚滚红尘的血肉之躯,泼洒着色彩的李青萍,已经忘却人世间的一切苦恼和哀愁,她是一只泣血的杜鹃,是一只衔着香木飞向烈火,又从烈火飞向太阳的凤凰。
只要那太阳,是真正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