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8天时间,百余名画家参与;高2米,总长60米(不包含《5·12表情》等几十件单幅作品)的现实主义写实油画作品;特别时期的特别巨献,在广州在广东也必将在中国美术史上书下浓重的一笔。我们知道,中国写实画派近日集体创作了《热血5月·2008》,通过画派强大的号召力,拍卖后为灾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分爱心,而从参与画家的人数,作品的尺幅,作品的整体性、艺术性和广东省政府部门对此的重视程度看,此活动必将掀起另一个新的高潮,从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创作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广州市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陈锵。
■本报记者 唐永明
记:这次的巨幅史诗性作品,感动了艺术界,感动了中国。我知道她的诞生最初是源于您的一个想法和倡议。很多艺术家在灾难发生后都有创作的冲动,但大都是个体行为,作为一个油画家,您是怎么产生集体创作这个想法的?
陈:如果说这巨幅史诗性作品,感动了艺术界感动了中国,不如说是这次共和国的大灾难和全国人民前所未有的献爱心行动震撼、感动了艺术家。温总理第一时间出现在灾难现场;解放军强行空降到震中灾区;短短几天,大批志愿者涌入四川;演艺界在筹备义演;书画界在组织挥毫义卖……我们能做什么?作为一个画家,我首先想到的是画一幅反映灾难题材的油画,以记录这段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
而作为广州市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那些天我还在思考:我们广州油画界又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在5月14日我就开始与中国岭南油画研究馆执行馆长刘洺商议,共同发起组织集体创作记录这段历史的大画,筹款献灾区,正好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她当即表示义不容辞;接着,我打电话给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锐军,远在山东出差的他也表示全力支持,并允诺出版画册,我觉得这事应该可以办成了。15日上午我分别向市美协主席卢延光,副主席、秘书长黎日晁汇报,他们都当即表示支持。随后,我与刘馆长草拟“广州地区油画界赈灾大行动”通知,拉开了创作巨画筹款活动的序幕。
这么多的油画家集结在一起共同创作一幅巨画,前无古人。开始时还只是有一个尝试集体创作的想法,但具体如何操作还不清晰。5月18日中午,市美协油艺会副主任陈本、张伟、赵健及《羊城晚报》财富沙龙主持人周方、《新快报》资深编辑邓毅富召之即来,具体商谈了细节及选定了巨画主题《劫·生》,共同合作以巨幅长卷油画形式史诗般记录这次大灾难与面对灾难的人性与意志。至此,活动初具轮廓,但仍面临许多技术难题。19日晚,我们召集了一个座谈会,30多位画家和媒体人集结在一起,我提出初步的设想:长卷分为“地劫、拯救、重生”三个主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达成共识:画一幅主题长卷和一组反映细节的分镜头式的画,名为《5·12表情》。
接下来是物色一个合适的创作环境集体创作,列名单通知画家参与,着手预订画框,绷画布、买颜料、整理图像资料……大家分工合作,真正的创作活动由此展开了。
记:您认为这次创作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我想有三点:一是我们之中大多数人血脉中流淌着不息的理想主义因子或者说是英雄情结,这种因子与情结使我们的血始终是热的,一遇时机随即汹涌;二是这次全国人民大灾面前献大爱形成的巨大气场,使艺术家们澎湃的激情汇聚成巨大能量,写下了四个大字:众志成城;三是整个活动都在有组织、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活动发起后,先是市美协主席卢延光、副主席黎日晁参与组织动员,省美协油画艺委会积极加盟,特别是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曹利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省委宣传部汇报,省美协主席、省画院院长许钦松亲自担起指挥的重担后经常亲临现场,加强组织,共同协调,省美协副主席、美协油艺会主任林永康始终在现场作画,使整个创作过程在紧张严肃、协作有序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广东省委宣传部顾作义副部长很快赶来探望正在热火朝天创作的画家。5月31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广东省委宣传部林雄部长亲临创作现场看望慰问画家。“虽然不能到抗灾一线去,但你们用手中的笔抒发了对灾区的情义。”汪洋书记鼓励艺术家们要用抗震精神创作抗震油画,热情讴歌真善美,“大爱无疆,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作品!”省委书记的亲切话语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鼓舞。
记:一开始确定的好像只有二三十名画家参加,为什么到后来会发展成上百人甚至还有外国人参与?来者不拒不怕影响最后的艺术质量?
陈:如果说,解放军在抗震第一线拼死打通了一条条生命通道,那么也许可以说,我们的这个活动为艺术家们在举世同悲中迸发出的汹涌大爱打通了一条通道。这就是我们能凝聚这么多画家共创奇迹的主要原因。
保证艺术质量的关键是我们有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画家作为主流创作队伍。他们当中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蜚声画坛的著名画家如汤小铭、潘嘉俊、邵增虎、梁照堂等,还有著名雕塑家唐大禧也来了。他们在过去的激情岁月里,曾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红色经典,这次他们也亲临创作。著名画家还有伍启中、招炽挺、恽圻苍、张彤云、尹国良、鸥洋、梁照堂、李醒韬、吴海鹰、赖征云、李金明、区础坚、汪晓曙;还有一大批近年在油画界多次获奖,颇具实力的油画家,如林永康、叶献民、包泽伟、宣新明、孙黎、孙洪敏、薛景、刘颖悟;也有刚刚毕业于美术学院的油画新辈段远文、石俊、刘晟、王卓……军旅油画家廖宗怡、张树军、徐兆前、吴武龙、骆耀棠、李节平等招之即来,勇挑重担,著名美术评论家杨小彦也拿起了画笔。旅美国、加拿大油画家钟耕略、刘惠汉、梁君令、何岸、林圣元、林景山来了,旅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油画家吴世平、旅澳洲油画家陈立人来了,台湾油画家黄柏轩也参与其中。甚至有刚好路经广州的外国油画家等,一支由海内外、老中青齐聚的创作队伍共同创造了奇迹。林永康是创作任务很重的人,目前肩负着改革开放30周年展和第三届广东油画大展的创作攻坚任务,但他还是以大画创作为重。6月6日,大画已封笔,为出版画册而进行的现场拍摄也已完成,但林永康仍觉得还有不完善之处,第二天是周日,他又带领几个画家到现场作画一天。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保证了画作的质量。
记:俗话说众口难调,这么多画家一起合作,艺术主张和表现手法参差不齐,还有这么巨幅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克服的?
陈:最大的难题是这么多的画家聚集在一起如何合作。总体统筹难,统一风格难,协调技法难,各尽其才也难。油画不同国画长卷,你画花,我画石,他画松,都是程序化、可以预料的。现在要用形象直接画灾难,要经得起考验很不容易。陈锐军社长也说,直面灾难、画家们的磨合以及短时间内要完成作品,这是画家们面临的三个挑战。但正如梁照堂老师说的,用油画直接画灾难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会起到其他画代替不了的作用。画家陈本说,解放军从5000米高空都可以跳伞,画幅画有什么不行?抱着这样的信念,大家都迎难而上。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我先做草图,几位老画家合议定稿,大兵团放稿铺色,冲刺阶段成立了专家小组,选出30多个画家精雕细刻,作最后的调整和完善。创作中每位画家都在有意识地减弱自己的特点,以协调整体创作风格,保证了大画的整体性。
记:说说创作过程中令我们感动的事,还有其中的一些”花絮”、“插曲”吧。
陈: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真是太多太多了。18天,这里是一个爱的磁场,吸引了广州油画界140多名画家;接到通知的二话没说来了;闻讯的不请自来,来了就不愿意离开;这是一场爱心的接力赛,之中有父子、兄弟、夫妻;年过七旬的夫妻画家尹国良、张彤云年迈体弱坚持作画;廖宗怡发着高烧参与草图创作;唐大禧、伍启中、招炽挺拿起已经放下了30年的油画笔,一蹲就是一整天;最令人感动的是法国油画家 Pascal Maljette,他正在广州办画展,闻讯赶来参与创作并选择了表现最残酷的地劫死亡一段, 他以特别虔诚的姿态双膝跪地默默地画着,祈求这样画能够告慰亡灵。他着重画着一个红色的书包,他说:“它代表了中国的希望,未来。”扉艺廊无偿提供创作场地;曾主持和参与省、市多个重点项目策划、规划任务的中国岭南油画研究馆负责人刘洺,这次把她的团队带到现场,负责提供画布、颜料、工具和每天数十名画家同时创作时的饮食与后勤运输保障,在后方默默参与大量的组织工作并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援。
记:艺术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多画家同画一幅作品,真的是史无前例。您觉得这幅作品从艺术精神以及社会价值上体现了什么?
陈:地震带来的灾难,是一场悲剧。但是在灾难面前人民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崇高精神,以及在救灾过程中显示的大爱、大美,留给人的振奋、激励和启迪将是长久的;而过百名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油画家宏篇巨制把这种大灾大爱记录下来是前所未有的,在广东美术界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最重要的还有表现了广东艺术家们胸怀大局、勇于舍弃“小我”、展现“大我”的包容精神。这远远超越画面本身的价值。
画作在保留了摄影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的前提下,对有关细节进行了艺术的再提炼和再处理。有些局部,是组织人造型拍摄的,强化了艺术的形象感染力。此外,油画还以全景扫描的方式,把地震灾害、救援现场、生命意志等多种元素,展现在高2米、长60米的巨幅画面上。正如广东美术馆副研究员王嘉说的:“这决定了当它在公共空间展示的时候,由画面而释放出来的从视觉到心灵的震撼力,是任何一张或任何一批摄影图片都难以实现的。”
记:画作在展览完后有什么打算、归属?
陈: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正式发文收藏此画。我们认为最完美的结局是通过拍卖等形式把所得款项捐给灾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表达广东、广州油画界对灾区人民的一份爱心;而认捐的企业或个人将获得此画作的永久冠名权和有条件的使用权,原作则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记:这次创作活动是源于地震灾害,画家空前地团结,作品也极具震撼力,您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以后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借鉴么?
陈:市美协主席卢延光开始时就预言:“这幅巨作一定会在中国油画史上起到先行的作用,会开风气之先” 这次的尝试让我们积累了一些集体创作巨幅油画的经验,那就是可以根据题材内容分出虚、实;刚、柔;轻、重等不同风格;比如,温总理看望灾民那部分就可以表现得柔一些;而解放军抢险打通生命通道部分就刚一些,我们集合了部队画家画这一部分,这样刚柔相济,效果更好,我想一幅长卷甚至可以引入不同风格、流派,使画家们可以各尽其才。当然,深层次的探讨还需假以时日作进一步的总结。
附主创人员名单(按姓氏笔画):
区础坚 石 俊 叶献民 伍启中
孙洪敏 孙 黎 刘颖悟 汤小铭
李节平 李金明 李醒韬 吴海鹰
何 岸(美国) 汪晓曙 张 伟
张树军 陈 铿 邵增虎 林永康
林圣元(美国) 招炽挺 罗文勇
钟耕略(美国) 段远文 宣新明
梁照堂 赖征云 廖宗怡 潘嘉俊
薛 景 Pascal Maljette(法国)
(共31人)
参与人员(按姓氏笔画):
卜绍基 尹国良 文 志 方少华
王小斌 王 卓 王 洋 贝秉晟
邓国源 冯炳文 包泽伟 卢 丹
卢孟佳 叶 帆 甘 谷 田 坡
吕 基 刘 可 刘 沛 刘 玲
刘 健 刘 彬 刘国雄 刘明彪
刘胄人 刘鲁新 刘惠汉(美国)
刘 晟 刘穗艳 刘新强 刘成江
江 华 安 琦 苏 程 苏 星
何坚宁 李 涛 李 华 李仁杰
李汝威 李 飒 李家馨 李晓文
李浩林 杨胜群 杨小彦 杨 帅
杨 尧 杨国海 吴世平(俄罗斯)
吴杨波 吴武龙 吴武彬 吴德颢
张 闯 张 西 张彤云 张 昊
张洪亮 张晓红 张德瑞 陈 林
陈 本 陈立人(澳大利亚)陈 许
陈 佳 陈美妍 陈健强 陈 渐
陈嘉丽 邵 珊 邵 雪 沈建伟
武世文 林超文 林景山(加拿大)
欧日东 罗永平 罗 奇 罗显耀
岳 雷 美 文 周作俊 周惠康
郑蕾燕 郑霞娟 赵峥嵘 赵 健
恽圻苍 姚蔚文 姚友毅 骆耀强
骆耀棠 鸥 洋 莫晓旭 夏彩霞
徐 峰 徐兆前 徐 明 徐英兰
郭承辉 唐大禧 唐建荣 黄 湘
黄世常 黄向阳 黄志强 黄明秋
黄柏轩(台湾省) 曹晓华 梁艺儿
梁君令 梁明明 梁俊彦 彭小杭
董一点 蒋 彦 曾 妮 曾 曦
蔡海威 蔡 潮 颜苏平 潘 璠
(共123人)
电脑草图创作:
陈 铿 廖宗怡 潘嘉俊 汤小铭
招炽挺 张树军 陈 本 张 伟
电脑制作: 莫晓旭 陈 林
文 案: 云 色
创作现场影像统筹:陈锐军
成 员:
吴吕明 张 彤 吴德颢 王凯波
吴玉珺 廖耀雄 黄慧莹 郑梓煜
刘 潇 班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