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模块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自己的特性,与其他美术模块存在着差异。鉴赏是一个内化而不外显的过程,重情感、体验、经验、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评价意识,不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评价环节,到学期结束,会发现美术鉴赏课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没有作品、没有任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表现的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长档案袋”没了资料,也没有任何说服力了。全面收集表现性评定的信息和资料,应该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事实上美术教师接触高中学生的时间,几乎就只有课堂的45分钟,所以必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开展评价,平时的积累越多,“成长档案袋”所体现的质性评价、过程性、表现性评价才可以开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实践中总结出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开展质性评价,课堂运用“两卡两员”,全面收集表现性评定信息的实践策略:
一、学习卡
学生学习过程的承载
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印发学习卡,是实践中的策略之一。学习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时间、姓名(或小组成员)、板书梳理(知识要点)。
现在很多教师都不注重板书,其实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板书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一堂美术鉴赏课往往信息量很大,即使是教师也不一定能把握好主次。通过制作学习卡,不仅是对板书的梳理,对于教师也是一种促进。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知识要点,更可以暗示一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元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纪录与不纪录又是一个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评价依据。先以纪录老师的板书为主,一段时间后采用纪录摘要、关键词,最后能够自己尝试疏理,由此板书梳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评价信息。
学习卡上最具变化的内容,是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每一堂美术鉴赏课教学目标,形成相应引导性的问题或活动,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有侧重的精选,原则上考虑重点问题的解决。如果有部分拓展和课后作业,也安排在这一部分。它可以成为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美术能力、审美素养方面的评价信息。
每节课结束前应该给学生留2分钟时间,思考整理完成学习卡。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美术鉴赏其实质就是一个让人养成思考、批判习惯的过程,学习卡的完成,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二、激励卡
学生学习情绪、态度的展示
在课堂上,对于发言积极、思维活跃的学生或小组,发一些教师画的小卡,我称之为“激励卡”。因为我发现在鉴赏课中,高中生大多不愿发表自己的想法,原因很多,但教师不应该就此放弃他们这些能力的锻炼。高中生虽然比中小学生少了一份稚气,但其实他们内心还是渴望奖励和肯定的。“激励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表达的兴趣。它作为一种资料积累下来,在成长纪录中根据积累的多少,可以作为学生评价依据,在不断的完善中,我还发现了很多意外的效果。
最早的“激励卡”是看到有学生喜欢用一种黑色的笔记本写随想,受到的启发。用黑色卡纸剪裁成两三张名片大小,用一种银色的水笔画一些简单的黑白装饰画,画好后盖上自己章,没想到学生很喜欢,爱摹仿。“激励卡”的绘制也是教师练笔的机会。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发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形式(修正液、水粉、丙烯、纸版画、国画)。我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画,配上文字、格言等,每人至少一张,签上名字。教师在上课时在班际间分发,当学生知道自己的作品不知会被别班的谁收藏,很兴奋、很乐于参与这项学习任务。这一措施既有美术学科的特色,又有效地为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了评价信息,还激发了学生美术兴趣,为美术其他模块教学提供了思路,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三、协助员和观察员
学生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
因为课堂中多了关于“评价”的设计,所以45分钟的时间更加紧凑,教师要顾及的地方更多了,必须要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这样才可能把各样措施落实并坚持下去。所以每节课按一定的学号规律请一名观察员和协助员,观察员主要负责观察记录同学讨论、学习活动的情况,并给出自己的评价,对教师提出(分发激励卡)建议。对于观察员的观察表,我觉得可参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的“苏格拉底式研讨法”中的表格。协助员主要负责收发、记录、登记课堂准备等事物。教师对“两员”的工作能力给予评价。
对每个学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开展质性评价,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其中美术教师的评价意识非常重要。让我们全程关注学生发展,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参与,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促进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为其开启一道自我反思、自我肯定、自主学习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