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3版:设计
3  4  
PDF 版
· 功能创新+综合素质
· 毕业感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编者按:有人说设计是艺术院校的“理工科”,而随着各类设计专业被广泛应用及被大众认识,理工院校的“艺术科”也越来越进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这些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的大量设计专业人才在很多方面并不亚于艺术院校的学生。但媒体对他们的关注度相比而言却略嫌不够,就此,本报希望通过做系列针对此类院校系所的报道,看看它们的发展过程到底经历了怎样一条与艺术院校不同的道路?其特色在哪?而毕业之夏在即,这里的毕业生和老师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前景和期待呢?
功能创新+综合素质
——走进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
  浙江大学的工业设计系不大,每年大约只招收30个本科生,且独特地安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名目下,让人觉得颇有些神秘色彩。然提起此系的出身,却有些来路:它是由上世纪90年代初,浙大两位知名校长——路甬祥与潘云鹤联名力推而兴建的,后者更是国内知名的工业设计专家及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重要开拓者。

  设计专业在综合类大学大量开设也是近几年的事,浙江大学说起来也算是历史悠久。这个以工科学科见长的大型综合性大学内的“艺术科”,近年来的发展却也相当不错:日本大阪国际设计竞赛、iF材料概念设计竞赛、红点设计概念竞赛等国际赛事频频获奖,2008年又四度获大阪国际设计竞赛优秀奖;这里也培养了诸如奥运火炬核心设计师之一的张浚等一批优秀人才。那么在这所百年工程老校中徜徉的艺术师们到底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呢?

  

  

  

  许喜华教授,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原主任,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原所长,工业设计创始人之一。

  胡:许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浙大工业设计系这几年发展都很快,我们的学生也在国际上频频获奖,您作为工业设计系的创始人,能谈谈当时创建工业设计系的一些情况么?    

  许:我们学院的工业设计系是1990年正式成立的,那时我们从一些渠道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工业设计在其中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过了若干年以后,在路甬祥院士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时候,他主动要求我们学校赶快筹建工业设计专业。当时的班子里就有现在的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我也是其中之一。从那时起,我们浙江大学的工业设计的筹建走上了正轨。这个专业的学生最早是放在机械系管理,工业设计研究所放在我们计算机系,后来所有学生从机械系又划归到计算机系。浙大的工业设计成立,可以说是在国内起步最早的院校之一。    

  胡:我们知道工业设计创建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想必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大事,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许:这么多年来,我对工业设计印象最深的是,从社会对工业设计的忽视,发展到对工业设计的了解,一直到今天为止,包括国家领导人开始对工业设计的一种关注,我觉得这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它预示着工业设计学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开始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这个重要角色就好像他在发达国家当中所起到的一些重大作用一样,它将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提升会提供一个很大的驱动力。    

  胡:您能否帮我们总结一下我们浙大工业设计系的主要特色?    

  许:我们的特色在于我们始终将产品创新作为我们工业设计的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向。如果说国内这么多的工业设计的院校的工业设计学科更多是关注造型问题,关注到形式问题和操作方式问题的话,而我们浙大的工业设计恰恰放在产品功能的创意、创新,也就是说根据人根据社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产品的创造,这一点我们浙大走了这几年,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而作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机构来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产品设计的问题,我觉得还存在一个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品位品质这么一个大问题。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性的产品,可能会扩展为一些非物质的产品,甚至还不仅仅限制在产品上,可能还会渗透到我们的经济领域、服务领域,甚至一些政治领域。

  

  

  记者又采访了在工业设计系的彭韧副教授,彭老师虽年轻,却是较早来浙大工业设计任教的教师之一,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也曾带领学生数次冲击大阪设计大赛。    

  胡:彭老师您好,您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教了很多出色的学生,觉得浙大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彭:他们都是高考中的佼佼者,素质好,基础好,学习能力都很强。和艺术院校的学生相比,数学和外语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浙大制度鼓励双向选择,我们从工科大类中招生,学生大都是因为对设计或审美有兴趣有一定相关基础才报读我们专业。专业训练加上学生本身良好的素质,所以虽然学生总量不大,但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其中不少成为了行业精英。

  胡:那您觉得学生的非艺术背景会对他们从事这个行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吗?

  彭: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在国外设计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学科和行业,其中的艺术思维和工程思维是一体的,而我们国家的学科交叉才刚刚开始,所以还存在着一些分化。我认为我们浙大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上做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和表率,成绩就是明证。现在也在尝试更新更合理的培养模式:“设计学知识体系+工程知识体系+人文艺术知识体系”——和人文学院合作,计算机、人文、艺术多学科交叉。而现在在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有了出国交流的机会。我们要培养大设计的观念,拓展国际视野、拓展专业自信。这或许就是我们综合类院校开设设计专业的一些优势所在吧。

  

  

  邢白夕是工业设计研一的学生,平时大家喊她小白。当记者让她表达设计理念的时候,她傻里傻气地回答:“好看又好用!”“那在好看和好用之间选择呢?”“好看!”但在实际工作中,小白是出名的理性且一丝不苟,导师和实习公司的上级都很认可这样的“求是”作风。    

  胡:实习的时候,看到是综合院校毕业的多,还是艺术院校的多?

  白:就杭州看,还是美院的多。不过要看行业,装潢室内、平面,就是美院居多,动漫也是。他们也有明显地优势,视觉性强的都是美院好些。

  胡:那你们的优势在哪呢?

  白:我们的优势在于分析能力较强,能够胜任更高的职位,比如设计管理,交互设计。要用到比较理性思维的东西的,他们比较感性,虽然东西做得好,但经常事情做到一半不高兴就跑了。我们比较注重团队,美院的比较个体户。

  胡:你明年就要毕业了,你接触设计行业的过程中觉得和你想像的有差距吗?

  白:很大差距,因为设计大多浮于表面,如果想做深,又需要有一定积累,除非作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

  胡:你周围的同学毕业后一般都去哪里工作?

  白:除了创业的,有去阿里巴巴、网易、支付宝、中兴、华为,作ui、交互设计,也有做产品设计的。

  胡:做产品设计是不是就是老本行啊?做这方面的多吗?

  白:相对少些,这和我们学校的特色也有关系,本身在计算机学院,有这方面的资源。所以像google microsoft来找写code的计算机人员,也就顺便会找我们这种。这个是除了清华、北航大多数高校没有的优势。

  胡:你们在实践中有没有遇到其他综合院校毕业的学生?

  白:有啊,比如同济啊、江南大学等,他们基本功很扎实,比如江大的很有设计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设计 00023 功能创新+综合素质 2008-7-12 48256DEA008181F54825748100266B8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