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雕塑家而言,从最初用铅笔画出第一张平面草图或用泥巴捏出第一个泥塑草稿,到最后完成一件用石头雕刻或以青铜铸造的雕塑作品,犹如母亲十月怀胎,是一个既令自己感到兴奋、快乐,又让创作者倍受艰辛甚至痛苦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件雕塑作品的优劣或成败在雕塑草稿中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雕塑作品的最初或后来的变体草稿,往往是作品的“万象之根”,“流变之源”和“众妙之门”,乃至作品能否在艺术上达到精品之列的关键所在。
滕小松的新著《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最近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就是针对“雕塑草稿”这一在理论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滕小松详实地考察了古今中外7位具有典型意义的雕塑家的雕塑草稿,分析了雕塑草稿的潜在审美品格,论证了雕塑草稿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读全书,我觉得这本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从艺术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出发,融实践考察与逻辑分析于一体,将以往处于不公开或半公开地位的“雕塑草稿”,对于雕塑创作的意义凸显出来了。这有益于开拓雕塑家的艺术思维,也有助于丰富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论探讨。对我们重新审视雕塑理论研究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二、雕塑家个案分析。这本书既探究了西方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罗丹和摩尔的雕塑草稿,也关注了中国雕塑家刘开渠、潘鹤、郑于鹤等等的雕塑草稿。其中对西方雕塑大师雕塑草稿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大量外文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而对中国雕塑家雕塑草稿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雕塑家本人及他们的亲友的采访和讨论。如果说滕小松研究国外三位雕塑家的草稿,是为了让读者领略到雕塑大师们雕塑草稿和雕塑创作的特色和风采的话,那么,他讨论国内雕塑家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感受到另外一种本土文化的艺术“风景”,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对中国雕塑家草稿的价值探索。三、使用了比较艺术的研究方法。学识渊博的人常说:“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在这本书中,滕小松以艺术研究为主干,很好地结合了他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经验、文艺学研究方面的素养和较好的英文应用能力,多角度地筛选材料尤其是丰富的外文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比较并分析大师们各自创作草稿的特点,进而作出必要的归纳、总结和提炼。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探究过程,使得这个问题——雕塑草稿研究,具有较好的学术性和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