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视点
3  4  
PDF 版
· 以小窥大 异彩纷呈
· 半裸慈禧:非艺术,非历史
· 青年艺术家的
“自由活动”
· 民间工艺品博览会
昆明举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为何宽容“慈禧”半裸雕塑

  □林大手

  这尊半裸“慈禧”雕塑,作者以“堆云堆雪”为作品名字,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颇有深意。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作为历史的主角——历史人物,后人对他们的解读同样如云如雪,被厚厚地掩盖着。历史人物慈禧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见到的都是穿着衣服的慈禧,就像我们见到的历史都是任人打扮的一样。我们要看到真实的历史,就必须为历史剥衣卸妆。“慈善”半裸雕塑,作者剥掉慈善身上的外衣,寓意他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件作品不仅不庸俗,而且值得尊敬。我们不仅要拨开历史的外衣,裸出历史的面目,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将成为历史的现在裸给后人。

  慈禧裸雕“蒙羞”

  □孙仲

  有些事就这么富有戏剧性,令你不笑也得笑。“慈禧”半裸雕塑出现在公众视野,本身已很“搞笑”,偏偏其私处又人为地盖了块“遮羞布”,土不土洋不洋的,怎么看怎么滑稽、好笑。而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这样很严肃、很艺术的公共展览上,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据雕塑作者李象群称,该雕塑以慈禧太后为原型创作,“半裸”的创作方式只为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笔者就纳闷,这“‘半裸’的创作方式”与历史何干?“慈禧”半裸雕塑又能理解出什么历史味道?难道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就是袒胸露腿的“慈禧”?

  其实这样的现象早受到公众质疑和诟病了。有些所谓的艺术家,总爱拿敏感东西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不是搞一丝不挂的“行为艺术”,就是创作诸如“慈禧”裸雕之类的“涉色”作品,还动辄冠以艺术、创作之名,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每每遇到此事,网上都会引发一场争论,最后往往又都不了了之。这次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出现“慈禧”半裸雕塑,观众举报后能引起主办方重视,及时为裸雕“遮羞”,还算好事,此后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总不至于再面对“慈禧”的私处而尴尬了。

  白布遮私是性文化过度泛滥

  □张东阳

  尽管这“观众举报”一说未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证实。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肯定有人觉得“露私”慈禧雕塑不够“恰当”。 其实,近年来,在国人对性越来越“揭开盖头”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性文化“的过度泛滥。以致于“性文化节”不是在展示“文化”,而是在展示“性”。

  慈禧雕塑私处遮方巾,是对艺术的伤害!

  □于立生

  东西方艺术传统有别,虽然美感都是以曲线的形式表达,但在西方,多为人体,而在东方,则多为山水……可是,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惟独在这一层想象力最发达”——“看见了白胳膊,马上就联想起白大腿,想起全裸,想起性交……”;于是乎,半裸慈禧雕塑的私处,给盖上了“遮羞布”的白方巾。  

  可是,既然是在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自然,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并不是大街上,并不是在商场里……看不惯,不看、不去,也就是了;又凭什么要令半裸慈禧雕塑的私处给盖上白方巾呢?

  拿林语堂先生所打过的一个比方,犹若金鱼红烧;而借用句成语,则实同“煮鹤焚琴”是也!

  遮羞布难盖慈禧历史之“阴私”

  □徐云鹏

  有人说,处在当今这个娱乐时代里,越是好奇越要认真思考才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而且艺术作品也常因巧然而增添魅力,甚至产生卓越。所以,对于半裸慈禧雕塑私处添盖“遮羞布”,人们除了看到它迷奇的表象,还要看看它迷奇的水平——本质总要表现出点什么,不是吗?

  裸体慈禧:被亵渎与被利用

  □苑广阔

  以往的艺术形式中,慈禧已经被塑造得一人千面,变化万千,再想推陈出新,吸引眼球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但无论之前的艺术形式如何塑造,慈禧都是穿着衣服面对世人的,不穿衣服的慈禧似乎还没有出现过。那好,今天我就给他来个不穿衣服的慈禧,不管咋样,先把眼球吸引过来,先把人气聚拢起来再说。于是,不穿衣服的慈禧,就从历史深处,就在我们目瞪口呆的眼光中款款而来。

  裸体慈禧,看上去是被人亵渎了,但实际上更是被人利用了。为了满足艺术家对历史理解的“独特视角”,为了艺术家本人出人头地,她也只有勇敢地“为艺术而献身”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3 2008-7-19 48256DEA008181F548257489000F1D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