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画家
3  4  
PDF 版
· 大道无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道无门
——有感于陈仕彬至正高远的艺术人生
  大道无门

  ——有感于陈仕彬至正高远的艺术人生

  古今书画贤明之士,于画首重画道,于书首重书道,盖立高可以瞩远,学深自能臻妙,故宜其彪炳辉煌,震耀千古。陈仕彬先生的书画作品之所以有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是他找准了决定人生意义和价值判断的依据,找准了创造世界的本源——这就是道。

  中国书画,深深浸润于中华数千年之大文化,而以一言可以统摄中华学术之核心者,即乃道。道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核心,亦是宇宙事物之规律与物质之统一的核心。其大也无所不包,其微也无所不在,故致博大尽精微。杜甫云:“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傅山提出“法无法也画亦尔”,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等,都是注重在理性与非理性、规律与非规律问题上执其两端而贯之于一,这也许是陈仕彬先生自命堂号为“大道堂”的缘故。将艺术人生与笔墨实践纳入到道体之中,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书画美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形成了他独特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物我关系、审美理想、艺术构成及创作个性——“大雅、大拙、大美、大境界、大道无门、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陈仕彬先生来自道教发源地天府之国,是一位既感性又理性的艺术家,在艺术的实践上他没有盲目地追宗逐派。正如吴昌硕先生在《西泠印社醉后书赠楼村》诗云:“活水源头寻得到,派分浙皖又何为?”陈仕彬先生常说:“没有方向就是最好的方向,没有流派就是最大的流派,没有道路天地宽广,是谓大道无门也。”又说:“天地是吾师,我向过往学,人人启发我。”他走出的正是一条道法自然,以天为师、以古为师,博采众长,属于自我的“大道无门”之路。我将其概括为“正、大、高、德”。

  正者,也是中国道体之基础,所谓至正才能高远。作为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就必须使自己不偏不离,中正于道。要做到中正,则必须兼执两端,贯通为一。《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仕彬先生的书画取法中国传统正脉,深吮传统优秀学殖,蕴含着中正自然之道。黄宾虹诗云:“重道根自然,骊黄牝牡间。”潘天寿云:“无法,画之始,有法,画之立,始与立复融结自然,忘我于无间,画之成,三者一以贯之。”八大也有诗云:“高挥大抹惹寒烟,果熟香飘道自然。”等等,即人是通过天地宇宙万物来取法道的,在法与无法间感悟天地的本真,求索着至正的方向。陈仕彬先生在创作大景象山水的过程中,广泛阅读各种画论和文学名著,对道家思想作较深研究,以寻求作品的精神支撑。著名美术评论家赵力忠说:“他画中国画的时候不是用西洋画的观念,而是用中国画的观念,考虑得更多的是哲学因素而不是科学因素。”他认真揣摩了中国画的景象、意象、气象、心象的表达方式和构成要素,在创作中能达到“笔墨与情感、造化与心源得到了完美统一”的艺术境界绝非偶然。

  大者,是相对的,陈仕彬先生在艺术上追求大,其真正含义不仅在于气象的宏阔,意境的深远,更在于依据中正道体的宏大精神境象,这种大气之象包含着“正气、清气、和气”和“盛元之气”所孕育出的强大生命之象。回顾他一月前在国家画院展出的作品,规格大多是以六尺、八尺、丈二、丈八为主。像这样鸿篇巨幅,在近年来是少有的。作品流露出艺术家特有的大抱负、大胸怀、大气象,其巴山蜀水孕育的拔俗才情也脱颖而出。观其画作,既有青藤的豪迈放逸,也有八大的婉转圆浑,既有石涛的率真朴茂,又有金农的锆厉奇崛,这正是陈仕彬先生追求“思骛八级、内蕴中正”的“大道”写照。如刘道醇提出“粗卤求笔”、“僻涩求才”、“无墨求染……”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美,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等等。美的单极追求即是分,兼含对立因素便是合,前者是小美,后者是大美。从陈仕彬先生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归真返朴”、“大朴不雕”的道境。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评价道:陈仕彬先生的山水画,较之八九十年代的山水画又开阔了一个新面目,内涵更加丰富了,气派更大气了。著名文艺评论家马相武称其画求大美,沉雄苍逸、大气盘旋、至正华滋,独树一帜。

  高者,高境、高格,境界自古有高低,格调从来分文野。自古书画以逸格为标高,体现着中国画最本质的精神。与此相背离的“绘宗十二忌”也正是做人之忌。后人称“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求气韵而见高格,也是中国画的审美宗旨。陈仕彬先生志存高远,崇正尚大,直取高格。于精神,他首重品格的锤炼,践行着人品不高,画品也不高的理念;于画境,他不探奇觅险,于平常之中见功底和境界,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于笔墨,他崇尚笔墨语汇的萃取和纯化,追求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大定,挥抹风神洒脱的自在气象。中国国家画院龙瑞院长在分析陈仕彬的笔墨时说:“明朗清晰的笔墨结构,并不是一位成熟画家的最终目的,作为有远大眼光的画家,还需从笔墨清晰中迁升到笔墨浑沦的境界。这一点,在陈仕彬的系列作品中,笔墨也更加纯化,凸现出至正高远的风格面貌,充分表现出了陈仕彬的审美追求和远大志向。”

  德者,至道者,首重德,道行不高,其德不彰,反之亦然。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心正字则正”。常言“作字先作人”。悟道一是思维理解,二是身心修养。才学所至,心志不凡。悟道就是为学,就是修身,就是做人。一位书画家必须德才兼备,若品质鄙劣,其艺再精也毫无价值。所以昔人告诫:“宁可艺以人名,不可人以艺名。”作为一位书画家,不仅应当表现自我个性情感,反映客观现实,更重要的是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应当以自己的艺术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在开幕式致词中讲道:“陈仕彬先生不仅在艺术上有高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一个有很好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艺术家,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人‘独善与兼济’的人文精神。陈仕彬先生所取得的成绩,也再一次证明了只有从心灵到学识、从画功到生活的兼修,艺术家才能拥有自在的心态、旷达的襟怀和超然物外的林泉高致,才能得以心手相欢、畅快淋漓的旨景以情、旨景以德、旨景以道,在出世与入世间同构着宇宙精神,演绎着‘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是的,陈仕彬先生作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家,他一直在践行着自己做人从艺的原则,他心系教育,情牵灾区,曾多次向贫困山区学校捐款捐物,就在画展开展前二十天,曾向河北怀来县和内蒙古兴和县捐赠价值近十万元的图书。此次画展中又捐出一幅近10米的山水长卷,邀请到场的书画家签名共襄义举。

  悟于道者,万法归一,得一而兼通。正如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轼诗云:“有道有艺。”对于其他学问事业,均易立功见效。历代大书画家多是抱济世经国之才,有的建功立业,施展抱负,有的学术超群,引领时趋,因而其精神气魂自然高于常人,寄之于书,便可光耀千古,托之于民,便可名垂青史。时下世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质丰盈,信息满天,人类精神相对匮乏和混乱。究其根本原因,乃文化发展的滞后,人类精神层面受物质的挤压已严重变形,时代呼吁具有独立精神力量的文化大家的诞生,特别是从中国传统文脉中走出的大家,我们期待着……

  (文/李建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9 大道无门 2008-8-2 美术报000192008-08-0200050;美术报000192008-08-020005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