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副刊
3  4  
PDF 版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 玛丽亚安东尼娅丹斯
《一对儿》
· 书中读奥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论《美术报》的气质
■李钧长 (河北 唐山)
  陈寅恪先生谈治学态度,极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艺术和学术媒体来说,若能落实此十字精神,肯定是一个办得成功的媒体。“气者,发乎内而形之于外”,人有人的气质,报刊也有报刊的气质,若论及《美术报》的气质,根据她给我的感觉,我认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可以当之。

  最早知道《美术报》是在1997年,正在西安美院国画系读三年级,当时杨晓阳院长担任我们班的意笔人物写生课,听说他的文章在该报刊出,出于好奇就关注了一下。不过那时的《美术报》,就容量、规模、印刷和版面设计、新颖程度等方面均要稍逊于如今的《美术报》。我与《美术报》的正式结缘,是在1998年参加工作之后,至今屈指已十年矣。《美术报》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办报的格调和品位也有了提高。我学的专业虽是中国画,但却一直有写文章和书法篆刻创作的癖好。《美术报》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时常组织专题探讨,能接受有学术争鸣的文章,这一点极能逗人精神。于是,我先后写文章参与了《美术报》关于“八大美院”、关于“新文人画”、 还有 “现代书法、新书法”等专题论辩,参加这些学术讨论都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当我的有些拙文被《美术报》编辑置于版面的显要位置,尽管报刊稿酬甚微,心里仍十分高兴,每次收到稿费比领到奖金还要快乐。

  《美术报》的一个突出魅力就是能够主持探讨有深度和新意的大问题。时常有画坛、书坛的大腕权威的文章、作品、和普通作者观点鲜明的文章见诸报端,给我印象最深的, 比如陈履生先生的“陈履生观点”艺术时评的连载文章,往往针砭时弊,启人深思; 陈传席先生新意迭出的宏文,常常发前人未发之论,读来颇能豁人耳目; 童中焘先生的《弘扬“笔墨之道”——斥破吴冠中的“归零说”》一文,可谓披荆斩棘,拨乱反正,厘清了吴先生对“笔墨”的一定程度的误导因素,树立了正确导向;吴冠中先生谈当前美术界存在体制弊病问题的观点更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斯舜威先生文人气质十足的文章也给人留下了清隽的回味; “书法版”编辑蔡树农先生行文很见性情,他的一些鲜明犀利的言论也触动了中国书坛体制弊端的神经,在正确的导向上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等等,不一而足,这类文章皆为报纸的深度和品位增色不少,成了《美术报》的一个个亮点。所以每每读报,时常成了一件朵颐大快的事。

  近日有热心的网友在专业网站发起“书画类报纸该停刊了”的讨论,探讨书画报刊的“存废”问题,开题就认为今日专业网络崛起,信息迅捷,纸质报刊时效性相对较差、信息滞后、广告多等,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应该取消了。我倒认为,当前艺术类报刊不但不能停,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国当代的美术、书法类报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又是美术、书法的大国,但全国书画类主流刊物加起来才只有区区十几种。日本是资讯发达、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人口也不多,其书画又基本源自我国,但日本对书画的教育和普及却极为重视,而且书法被列入学校的必修课,日本仅书法类刊物就有200余种,且印刷大多十分精致,这都值得我国教育和艺术界深思。

  网络的崛起极大地丰富提高了艺术文化的传播,网络最大优势是时效性强,作品图片清晰,给美术、书法网民们学习交流提供了极为迅捷的渠道。但这都不足以成为取消专业报刊的充分理由。因为网络毕竟多少缺少一点报刊纸质的那点特别的亲切感,而不同于网络之处的是,报刊所载的作品和文章相对来说是经过“过滤”的,况且中国绘画、书法几千年来多是以纸质、绢素等为主,这是由中国文化的气质决定的。作家王蒙先生在谈及“网络文学”时也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他说:“书是要捧着读的”,颇为中肯。也就是说,网络的兴起,也不足以代替书籍的地位与价值。美术、书法类报刊丰富了我的生活,所以我希望它办得更好,办得更有品位。全国仅有的这几份美术、书法报刊仍应担当起引领精英潮流并兼顾普及的重任。美术、书法类报刊存续的关键,取决于其艺术和学术的含量,重在以刊物的品质品位来吸引不同的读者群,我认为,永远不要丢失“深度”和“品位”这个高标准。在这一点上,《美术报》在同类报刊中是做得很突出的。网络和报刊应该并驾齐驱,各自发挥其个性与优势潜力,共同来推进中国美术、书法在当代和未来的深入、提高和普及。如此,则中国艺术文化不忧不能复兴和辉煌。

  王羲之诗云:“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美术报》的优势和气质正在于很“清新”、很“正气”、很“中国”、很“现代”

  最后,谈一点建议,美术是一门靠直观的视觉说话的艺术和文化。近年来《美术报》显著的突破是作品图片的清晰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憾事是,有些古代书画作品的图片缩印的太小,火柴盒大小的小图片,让读者根本无法领略经典名作的风神气韵,更难看清古人用笔用墨的精微法度,这对中国艺术的宣传和学习普及都十分不利。所谓“真放在精微”,因此有必要再改进一下。还有一点是,笔者是陕西人,所以想在这里为西北地区的美术说说话,《美术报》是大报,因立足于江南,相对来说也对江南诸省和北京的艺术报道较多一些,这也可以理解。笔者希冀《美术报》同时再多关注一下西部地区的艺术动态,事实上西部并不乏高逸之士,比如西安的画家张之光先生、美术史家王非先生等,还有民间艺术等,就不一一列举了,水准高但宣传不够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22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李钧长 (河北 唐山) 2008-8-16 48256DEA008181F54825749B00339A5F[] 2